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 > 新闻动态

文化报:《妈妈咪呀!》 改革创新的成功范例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10月28日14:48

  速度、效率、质量令人赞叹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陈维亚:音乐剧的本土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这次在上海、北京热演的中文剧《妈妈咪呀!》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是清一色由中国人用中文演唱,在语言上与观众建立了通畅的交流渠道。虽然故事发生在大洋彼岸的希腊,但剧场内观众的热烈反应仿佛就是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听得懂就能融得进,融得进就能产生共鸣。一部剧目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而且该剧的翻译也颇具东方文采,忠实于原母语风格又能刻画人物风格,加上中国演员的演绎,让我们有很好的感受。

  启示之二,是一部名剧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演员,在一个有经验、有实力、有眼光的专业机构组织下,瞄准国际水准,短时间内推出剧目,组织演出,占有市场。其速度、效率、质量令人赞叹。由于是以剧目设团队,以国情定形式,以市场促营销,以演出带管理,一切都以舞台、观众这一最终形式呈现出来,省去一些传统院团中间的那部分体制和人际关系环节。这种适应未来市场的简练运作方式可谓是低能耗、高产出的好方式,值得大家思考。我们要敢于洋为中用,从《妈妈咪呀!》中文版中,看到中国演艺的成功之道。

  强强联合对演出制作非常重要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妈妈咪呀!》这个戏我看过4次,在纽约看过美国版,在伦敦看过英国版,也看过国外在上海的巡演版,这次又看了由我们的演员参与的中文版演出。上海话剧中心做音乐剧有6年历史,做了4部音乐剧,到目前为止实事求是地讲,4部音乐剧一共加起来还不如《妈妈咪呀!》中文版。该剧已演出110多场,14万观众,是成功的演出。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演艺市场非常大,但目前中国演艺市场还不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妈妈咪呀!》中文版是一次成功的项目策划,是一个成功的演出制作,是一个成功的产业运作。

  放在国际环境下,我们的文化竞争力是非常薄弱的,所以我非常赞同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才有可能有更多的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才有可能把这个盘子做大。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成功的项目策划呢?如果我们想把音乐剧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时尚元素引入中国都市文化生活,需要一种前期推广,也必然需要有一个过程。首先是引进的过程,前几年上海大剧院连续引进了《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猫》、《妈妈咪呀!》等一些知名音乐剧的演出,最终引进的结果,大把的钱还是被人家拿走了。第二个过程必然是合作,6年来从引进、合作到原创,我们都走过了,确实不容易。尽管音乐剧产业是个朝阳产业,是非常诱人的充满梦想的产业,但是万事开头难,因为我知道我做得很辛苦。正是这个原因我很乐意跟《妈妈咪呀!》中文版合作,某种意义上也是支持。《妈妈咪呀!》中文版有的主要演员放弃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两年的工作投入这部剧,还有一些演员也在这个项目中,包括舞台方面的一些工作人员。我为什么看重这一块?因为一家做不到这样的规模。这也说明了从产业运作上来讲,强强联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演艺人员的行业管理,必须要社会化,这个合作实际上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我原来对《妈妈咪呀!》中文版也有担心,担心看了以后会不会感觉像翻译片一样。但是我头一场看这个演出时就很高兴,有一段妈妈在给她女儿梳头唱歌的时候给我唱哭了,这种哭是很复杂的,我为我的演员感到骄傲,我们这6年做音乐剧终于有了我们自己的人才。我也为中演集团、SMG进入了这个领域激动,所以这个成功的演出制作,强强联合很重要。

  我今年在人大想提这么一个议案,我在伦敦、百老汇看到铺天盖地都是演艺方面的广告,伦敦地铁里面全是,我还问了一下,好像是没有其他的商业广告,因为人家有补贴政策,有产业配套扶持政策。既然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那我们如何来营造这样一个氛围,这个不是简单地靠市场能够解决的,但在资源的配制上一定要发挥这只无形的手来掌控。最重要的就是资本要素,我认为在下一轮的深化改革中,一定要找到解决的途径,这得靠政府来协调支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