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晟:大陆电影在向香港电影学习
一个广告导演,步入影坛的开始就先后得到了执导王晶电影和成龙电影的机会,我们相信,这就是“香港电影”和“中国电影”的一种融合。
今年,又导演了成龙、王力宏主演的古装动作喜剧《大兵小将》,成为内地执导“成龙电影”的第一人。在起步伊始,就能连续获得华语乃至世界级电影权势人物的垂青,丁晟的幸运既是他个人努力的回报,更是“香港电影”和“中国电影”融合的醒目象征。
刚开始《大兵小将》后期制作的丁晟,很抱歉地向本刊记者表示,由于制片方的规定,实在无法提供该片的剧照和造型照。对于任何一个以电影导演为职业的人来说,拍了一部“成龙电影”确实是件大事。丁晟在随后的采访中多次提到香港电影和香港电影人的“规矩”,在影片宣传上的按部就班、逐步加热,什么时候公布剧照,什么时候安排主创见面,什么时候发布海报和造型照,选择哪些媒体和场合,等等,无一不是这种职业化“规矩”的体现。
用丁晟的话来说,获得“导演一部成龙电影”的机会不是“幸运”。在与成龙合作过四个广告之后,丁晟和成龙已是知交。2007年,成龙“花了5分钟”向他讲述了一个战国背景的动作喜剧的故事梗概,丁晟突然发现自己眼前出现了一个“从来没想过”的机会:他有可能拍一个成龙电影!之后他投入很大的精力去争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准备剧本,著名编剧述平为此被他“关了一个礼拜”。“几十稿”的反复,他终于“抓住了机会”。
丁晟的“香港体验”:从香港影人身上吸收到的太多了。第一是规矩。我们这部戏的监制是香港的,他们会非常规矩的做事。就会不断的要求我第一天必须要完成多少镜头,他可以不近人情,但能够保证一个片子的周期和预算在一种规则下完成。至少我觉得在大陆有些有时会有“哥们儿意气”在里面,那样会影响整个剧组的管理。而他们的这种规矩是让我很放心的,我喜欢有规矩有纪律的人。
规矩不但体现在拍摄进度上,也在细节中,成龙大哥在开拍前就有明确的规矩:首先,拍戏中不能抽烟。我不抽烟,我觉得这个规定太好了。抽烟会有散漫的感觉、聊天的感觉,这样大家就会把精力更加放到拍摄中来。其次,必须要环保。剧组没有任何人扔垃圾,所有的人喝水都在瓶子上写上名字,谁的水没喝完都知道是谁扔的。
第二点就是效率。比如王晶,他是以效率来取胜的。因为在香港做电影要快,才能达到商业上的一个目标。一旦效率低了,会错过战机。我也是比较讲效率的导演,我也非常喜欢和有效率的人合作。拍完《硬汉》,有一次我跟王晶聊天,我得意地说我某一天拍了73个镜头。他说:“不算什么啦,我最多一天拍150多个镜头啦。”(笑)你说这怎么办?他们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这点也是让我学习的。
第三点就是工作经验。我永远问一个香港的演员或工作人员,他拍(参与)的电影的数量都比我想象的多。像王晶连编剧带导演他拍了上百部了,我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他一个导演干了十个导演干的事。因为他们拍片的经验特别多,他们就会把很多困难提前想到前面,有办法应对各种拍摄时遇到的问随着香港电影产业的北移,内地电影界才陆续出现了文隽提携的俞钟、刘德华栽培的宁浩、王晶提携的王光利,以及今天的丁晟。
我觉得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都有很多很好的优点,如果能结合的好了也不错。不存在谁消亡谁怎样的局面。我反而觉得现在是大陆电影在像香港电影学习,我就是这种感觉。我平时看片量很大,也经常能看到香港的新片,所以我从来没觉得香港电影有消亡的趋势。跟大哥之前也聊过,如香港电影这几年不景气啊之类的,我个人觉得是暂时性的。我接触的香港人很多,很多有才华的人,都能感觉得到他们的创造力和敏锐,不应该代表着一种下沉的迹象。像王晶、成龙这种非常资深的电影人,他们到现在还非常有热情,他们并不觉得是在坚持什么,事实上他们一直是充满激情的电影人。大哥前几天55岁生日了,记得拍《大兵小将》的时候他常说:“你看我不像35的吧?”(笑)
大哥不显老,他的精力还是无比充沛的,我觉得他再干很多很多年,还是有很多新点子。
为电影而生的成龙成龙是一个非常有活力、非常有热情的人,我觉得他的这种充沛的精力让人惊叹,就是不知疲倦的一个人。跟他合作中很容易失去信心,因为他的经验太丰富,又有才华,于是随时都有新的点子,所以要做成龙电影的合格导演,就是要让自己有应变能力,并且要提出自己的确定我能干电影导演的时候就在做这件事,而他是确定都能用上的。大哥不一定代表所有的香港人,我看到的是一个非常职业化的电影人,一个很爱电影的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