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电影本身,往往差异性是极大的:比如拍了《阿凡达》、《泰坦尼克》、《魔鬼终结者》的詹姆斯・卡梅隆,和新近刚刚去世的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另类”――埃里克・侯麦。
作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电影汉堡”的制作者,詹姆斯・卡梅隆毫无疑问将在影史里,成为与乔治・卢卡斯、彼得・杰克逊比肩的电影工业家和成功的特技工程项目负责人。他的名字能不能被人在当代被视作“电影”的代名词(就像过去伯格曼、费里尼那样)?这恐怕挺难。不论我们喜欢他还是讨厌他,卡梅隆顶多也就是电影票房的代名词罢,他不过是另一个“低产的斯皮尔伯格”,是注定会终身辉耀在世界各地张艺谋、陆川们头上的烈日骄阳。
至于埃里克・侯麦,则毫无疑问属于电影世界里的另一极:他不习惯于出现在媒体上;不开汽车,不爱电话。他比他的法国新浪潮同行们年长十岁,早早就接掌了“新浪潮精神导师”安德烈・巴赞遗留下的《电影手册》主编之职,六七年后却因被斥为“保守”而离开了这个理论界的王位,加入到职业导演和电视人的行列。侯麦直到晚年也不承认自己保守。“我总是对新技术很感兴趣。我的第一篇电影理论的文章――比发表在《电影手册》上的那些文章更早――讨论的就是彩色电影终将取代黑白片。那个时代人们普遍偏爱黑白电影和后期录音,但我却喜欢彩色画面和同期录音。”他的另一个更早的名言则是:“我们不应该害怕现代化……但应该知道如何对抗潮流。”
所花的每分钱,
都指向思想性
侯麦的趣味和他的影像风格在业外人士看来,似乎是矛盾的。比如他喜欢美国电影,却又习惯于“用不多的钱拍摄一些不卖座的电影”,但这种“不卖座”的业绩,又每每足以支撑他在一个“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商业环境下,成功获得下一部电影的资金。侯麦电影回收票房的能力应该并不像宣传的那么“低”。
喜欢用低成本,并不等于说侯麦不精通影片的资金回收,倒恰恰说明他擅长控制影片资本的规模。像著名的《贵妇与公爵》这样需要动用大量特技和人工的影片,便说明了侯麦是能够花大钱的,他也完全知道该怎么花。只不过在他的影像思维里,讨论花钱不会构成一个思辨性话题。因为电影对侯麦来说,“与其说是行动的电影,毋宁说是思想的电影”。伟大导演中的绝大多数,对于怎样花钱都有着近乎天生的本能,而他们所花出的每一分钱,最终所指向的,都是思想性。这便是那些为工商业而生的电影奇才们(如詹姆斯・卡梅隆们)终生难以抵达的。当然,他们也无需抵达。毕竟人类文艺的分工已经发展到了今天如此精细的地步。
前瞻性的美学
如果忽略掉“诗性/思想性”这一最为首要的观照点,去判别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否具有先锋性,无论是基于专业视角的“技术”层面,还是基于世俗事功考量的“市场拓展能力”层面,都无异于舍本逐末。我们再以侯麦的映像作为例子。
侯麦电影区别于同时代以及后几代作者的最明显一点,是它们迹近于纪录片式的简陋:影像不细腻,镜头缺乏变幻,人物少,对话多,环境单一,对涉及人物情绪大起大落桥段的拒斥或淡化处理……这些,无论是在纯商业影片,还是绝大多数新浪潮导演的美学观念里,都会被视作一部电影乃至一个导演风格中的明显缺点。但随着新世纪数码摄影的登场,侯麦电影里镜头和声音的简陋,便呈现出了某种前瞻性的美学努力;随着DVD所展示的侯麦早期黑白影像的风格,我们会发现,镜头缺乏变幻、对话多,不过是导演自我风格的一个追求;有人仅凭一两部电影以为侯麦不喜欢用配乐,但这些评论者却不知道,侯麦历来最为看重音乐对影片中情绪与节奏的烘托和调节,他甚至在一次纪录片访谈中把没有配乐的某段影片,称之为“静止音乐”;而《巴黎的约会》、《柏士浮》、《三重间谍》这些别样风格影片在观众眼前的出现,则使人看到,侯麦其实对展示“人的精神生活”有着更为直观而强烈的意愿。
不是探讨人们做什么,
而是探讨他们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
考虑到侯麦的许多电影都发生在郊区和度假场所,我们是不是可以断言这位导演有着表现郊区或度假生活的爱好?恐怕不能。因为选择郊外或度假地,往往能使那些电影的主人公在身心和言说中,暂时脱离开日常的程序,进入到一种更天然、本真的状态,与身边的其他角色,和银幕下观众,探讨起对生活的诸多感受与困惑,而也只有在这种情势下,剧中人喋喋不休的说话方式才不会令观众生厌。同样,从《O侯爵夫人》、《柏士浮》、《贵妇与公爵》、《阿斯特蕾与塞拉东的誓言》(《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我们也无法断言侯麦有着对古代或传统文明的偏爱。《O侯爵夫人》、《阿斯特蕾与塞拉东的誓言》恐怕更多表达的是男女对爱的不同理解;《柏士浮》像是讲述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形形色色的懵懂与宿命;《贵妇与公爵》,女主人公是保皇主义者,男主人公则是被雅各宾派送上断头台的开明贵族奥尔良公爵,有评论说该片没有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杨昊]
![]() |
侯麦一直在诊断情感贫乏的病 |
侯麦一生共拍过25个长片,另有短片、纪录片若干。这其中“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谚语”系列、“四季的故事”系列就整整占去了17部。法国新浪潮五虎将中,特吕弗早逝,戈达尔等人或陷入个人化泥沼、或翻箱倒柜倾其所有,高产却不稳定,复杂且多变,他们很难说得上保持有规律创作的特点,相反侯麦选择以不变应万变,方得从众人中脱颖而出。侯麦有点像传统武侠小说里的世外高手,闭门修炼,随着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布鲁]
法国国宝级导演艾瑞克·侯麦当地时间11日在巴黎病逝,享年89岁,他的制片人玛格丽特·梅内格兹向媒体透露了他的死讯。其亲属表示,侯麦在一周前入院,但并未进一步透露他的病情,而关于侯麦葬礼的信息目前还未公布。
侯麦的死讯由他旗下的电影制作公司Les Films du Losangem发布,但其具体死因仍处于保密阶段。他去世后,法国总统萨科齐专门对他表示致敬,称他“经典而浪漫、充满哲理而反传统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CL]
![]() |
电影大师:埃里克-侯麦 |
搜狐娱乐讯 据《纽约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月11日(周一),法国著名导演埃里克-侯麦于巴黎去世,享年89岁。侯麦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引领人之一,也是著名的电影评论家。一生拍摄了50多部电影,其中包括奥斯卡提名影片《慕德家的一夜》。
侯麦的制片人玛格丽特-梅内戈(Margaret Menegoz,法国电影联盟主席)对外证实了这一消息,侯麦在巴黎当地的一家医院里去世,梅内戈并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ZOYO]
于昨天去世的89岁导演埃里克•侯麦,是法国新浪潮电影持续最久的电影制造者。尽管更加锋芒毕露的电影大师戈达尔、特吕弗以及夏布洛尔遮掩了侯麦的光芒,但侯麦的作品却更加持久,在古稀之年依然创作着观众们想要观赏的电影佳作。在那时,特吕弗已经去世,而戈达尔与夏布洛尔也江郎才尽。
侯麦与其他新浪潮电影同伴不同的是,相对于影像,他更重视文字,尽管对于影像部分也处理得十分老到。在他的电影里,人物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逃逃]
曾执导《人生四季》以及《在莫德家的一夜》的殿堂级导演,使法国战后新浪潮电影的关键人物埃里克•侯麦,法国新浪潮导演逝世,享年89岁。他的代表作包括《在莫德家的一夜》、《克莱尔之膝》,以及其他讲述错综复杂的浪漫关系以及摩登恋情困扰的电影。他的许多影片,特别是“喜剧与谚语”和“四季的故事”系列中的电影,多半都是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这些女性角色以中产人士、艺术家和学生为主,她们过着波澜不惊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逃逃]
法国战后新浪潮电影的关键人物埃里克•侯麦,法国新浪潮导演2010年1月11日逝世,享年89岁。影迷说:也算值,默哀。曾执导《野草莓》等经典的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2007年7月30日逝世,享年89岁。影迷说:值了,默哀。同年同月同日,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为我们留下《放大》等影片后也与世长辞,享年95年。影迷说:也值了,默哀。
&nbs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逃逃]
卫报 2010年1月11日18:58 曾执导《人生四季》以及《在莫德家的一夜》的殿堂级导演,使法国战后新浪潮电影的关键人物埃里克•侯麦,法国新浪潮导演逝世,享年89岁。他的代表作包括《在莫德家的一夜》、《克莱尔之膝》,以及其他讲述错综复杂的浪漫关系以及摩登恋情困扰的电影。
他联合创办的制作公司Les Films du Losange宣布,同样在事业初期作为富有影响力的影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逃逃]
据美联社报道,在上世纪60年代对电影业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法国“新浪潮”先锋之一——著名导演埃里克·侯麦( Eric Rohmer)于当地时间1月11日(周一)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89岁。
![]() |
大师导演埃里克-侯麦去世 |
侯麦旗下的电影制作公司Les Films du Losangem发布了该消息,但具体死因仍处于保密阶段。据侯麦的亲属透露,他已经入院一个星期了。
侯麦一生花了半个多世纪的时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逃逃]
衡量艺术家是否年轻的重要标志,就是看他对新事物有无兴趣。法国电影大师侯麦永葆青春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尝试新事物,他在81岁高龄之际依然饶有兴味地尝试着用DV拍摄《英国女人与公爵》。这部描绘法国大革命历史画卷的恢弘之作在2001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放映活动成为一件盛事,侯麦被授予终生成就奖也堪称本届电影节的一大亮点。组委会评价侯麦是“直面自我,在市场经济压力和美学风格变幻中卓尔不群”的电影工作者,他的电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CL]
侯麦主要作品年表
1959《狮子星座》(狮子的标记)(Le Signe du Lion)
1962《蒙梭街的面包店女子》(La Boulangere de Monceau,26分钟短片)(“道德故事”系列)
1963《苏珊的爱情事业》(La Carriere de Suzanne,60分钟)(“道德故事”系列)
1964《塞尔旺特的唐吉诃德》(Don Quichotte de Cerv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冯静]
![]() |
侯麦受封威尼斯(资料图) |
![]() |
侯麦《夏日的故事》海报 |
据法新社消息,法国著名导演埃里克·侯麦( Eric Rohmer)于当地时间1月11日(周一)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89岁。
侯麦的死讯是他的制片人玛格丽特·梅内戈(Margaret Menegoz)对外宣布的,侯麦的亲属透露,他已经入院一个星期了。
侯麦生平介绍
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生于法国南锡,是6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CL]
法国著名导演埃里克-侯麦( Eric Rohmer)于当地时间昨天(11日)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89岁。两年前,侯麦推出了新作《阿斯特雷和雪拉同的爱情故事》,之前曾应允将随影片一起造访威尼斯电影节,却突然向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发来了“请假信”,原因是“健康状况”不稳定。没有侯麦出席的发布会冷冷清清,几位年轻的面孔像他的新片一样美好而轻松。
亲爱的马克:
威尼斯电影节曾宠幸过好几部我的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CL]
![]() |
埃里克-侯麦生前在片场(资料图) |
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1920年4月4日生于法国东部的南锡,原名让-马里-莫里斯·舍热(Jean-Marie Maurice Scherer)。
侯麦的第一个职业是教师,但不久就转向电影评论,1950年他成为著名的《电影手册》的创始编辑之一,与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里维埃等后来著名的“新浪潮”导演一起工作,并做了7年的主编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ZOYO]
![]() |
导演侯麦去世,享年89岁(资料图) |
中新网1月12日电 外电消息,法国著名导演埃里克.侯麦( Eric Rohmer)于当地时间昨天(11日)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89岁。
侯麦的制片人玛格丽特.梅内戈(Margaret Menegoz)对外宣布了他的死讯。
埃里克•侯麦1920年生于法国南锡,60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代表,曾在2001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终身成就奖。
主要
…… 阅读全文>>[责任编辑: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