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埃里克-侯麦去世 > 新闻报道

纽约时报:新浪潮最后一个隐士 埃里克侯麦逝世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卖猴/编译
2010年01月13日08:38
电影大师:埃里克-侯麦
电影大师:埃里克-侯麦

  搜狐娱乐讯 据《纽约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月11日(周一),法国著名导演埃里克-侯麦于巴黎去世,享年89岁。侯麦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引领人之一,也是著名的电影评论家。一生拍摄了50多部电影,其中包括奥斯卡提名影片《慕德家的一夜》。

  侯麦的制片人玛格丽特-梅内戈(Margaret Menegoz,法国电影联盟主席)对外证实了这一消息,侯麦在巴黎当地的一家医院里去世,梅内戈并没有透露更多的细节。

  侯麦真正的导演生涯开始于1950年代末期,同他新浪潮时期的战友特吕弗和戈达尔经历相近,以影评人的身份出道,写出了大量优美真诚的评论,参与创建了《电影手册》,并担任过6年的主编。但在电影美学上,与特吕弗、戈达尔鲜明的好斗个性不同,侯麦可算新浪潮那批导演中最保守的一位,并将其毫不妥协的风格贯彻了一生。

  除了一小部分特色来自于他的偶像希区柯克和霍华德-霍克斯,侯麦曾经是作家和文学教师的身份也深深影响了他的电影,他着重强调台词与镜头的文学性,将文学的质感微妙传神地转化到胶片之上,形成了独特而强烈的个人风格。

  在这个令人悲伤的星期一,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也表示了对侯麦的哀悼,他评价侯麦的电影:“经典而浪漫、睿智而创新、闲适与严肃、敏感与道德,他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侯麦类型’,他的作品将超越他的生命,长久地流传下去。”

  侯麦在美国最著名的作品是《慕德家的一夜》,这部1969年的黑白电影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提名,影片发生在寒冷的工业城市克莱蒙费朗,年轻羞涩的工程师让-路易被其好友维塔尔邀请到年轻寡妇慕德的家中做客,后因大雪阻碍不得不在慕德家过夜。影片充斥着大量关于宗教、道德和哲学的对话,深入浅出却暗藏机锋,侯麦使用了一连串节制而冷静的长镜头拍摄对话场景,言语之中潜藏的诱惑时隐时现,实质的肉体关系始终被欲望或情绪遮盖阻挡。在影片结尾处主人公多年之后的重逢更使影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慕德家的一夜》是侯麦著名的系列电影“六个道德故事”中的第三部(由于资金原因是其中第四个公映的),“六个道德故事”是侯麦从1963年开始拍摄的野心之作,涉及到人性情感思想的诸多方面。六部电影中都出现了一个已婚或忠于感情的男人面对诱惑的窘境,尤其男主人公最终总是抵抗住诱惑的行为打破了一贯类型电影的套路,同时粉碎了影评人的判断并勾起了观众的兴趣,从而如魔法一般吸引了众多忠实的粉丝。

  吉恩·哈克曼在电影《夜行者》(1975年,阿瑟·佩恩导演)中的角色这样说道:“我看过一次侯麦的电影,那感觉就像眼睁睁看着画布上的颜料慢慢干掉。”

  拍摄现场的侯麦总是显得异常高大,蓝色瞳孔中的目光可以刺痛灵魂,他的周围永远凝聚着一团安静、专注而执着的气场,他的团队、包括演员都很少参与其他导演执导的电影作品。

  侯麦的私生活如同隐士一般,除了和电影有关的时候,他几乎完全消失于世界之中。就连“埃里克-侯麦”这个名字也不是真名,是他在职业生涯早期的几个化名之一。据法国Who’s Who网站的介绍,侯麦1920年3月2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土利,原名莫里斯-亨利-乔瑟夫-谢雷,而有其他资料则显示他的出生名叫让-马里-莫里斯-谢雷,出生地是在法国东北的南锡。

  侯麦1950年移居巴黎,当时他刚刚以吉尔贝-科尔迪埃的笔名出版了一部小说《伊丽莎白》,在巴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丹东街的电影俱乐部里,并结识了几位与他的生命和事业纠缠半生的年轻朋友:戈达尔、特吕弗、夏布洛尔和雅克-里维特。当时里维特创办了一本短命的电影杂志《电影公报》,尽管杂志只办了五期便结束,但杂志中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电影评论已经声名远播。

  1952年,侯麦第一次尝试执导电影,片名叫做《两个小淑女》,但是最后由于投资人宣告破产而夭折,影片的原始胶片现已遗失。到了1957年,侯麦的战友们都依次取得了电影生涯的突破——同时也是“法国新浪潮”开始被人们认可的时候,侯麦得以制作了又一部长片《狮子星座》(1959),该片讲述了一个忧伤的故事,关于一个美国作曲家穷困潦倒背井离乡,流落到巴黎街头的经历。相比较当时特吕弗和戈达尔一鸣惊人的作品(《四百下》和《精疲力尽》),《狮子星座》并没有抓住观众的心,票房和口碑都非常惨淡。其后,侯麦灰心地回到曾经的编辑岗位,一直为《电影手册》工作到1963年。

  侯麦电影事业上真正的突破是拍摄于1962年的一部26分钟的短片《蒙梭的面包店女孩》,该片剧本是侯麦自己编写的故事大纲,用16毫米的黑白胶片拍摄,并成为“六个道德故事”的第一部。侯麦后来终于承认,自己很久很久以前就梦想着成为一个真正的电影作者。

  在完成了第二部短片《苏珊的爱情事业》(1963)之后,侯麦又投入到电影长片的拍摄中,《女收藏家》(1967),属于“道德故事”系列的第四部,但实际拍摄在第三部《慕德家的一夜》之前。该片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有系统地收集情人的生活,影片最终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银熊奖,侯麦因此重新踏入新浪潮们导演的前列。其后“道德故事”系列影片相继完成:《慕德家的一夜》、《克莱之膝》、《午后之恋》,均取得相当不俗的反响。

  1976年到1978年间,侯麦像是在测试自己一样,拍摄了两部中规中矩的历史影片《O女伯爵》和《高卢人帕希伐尔》。之后转入自己擅长和热爱的领域,又是一个系列影片:“喜剧与箴言”系列,同样由六部影片组成,《飞行员的妻子》(1980)、《好姻缘》(1982)、《沙滩上的宝莲》(1982)、《巴黎的满月》(1984)、《绿光》(1986)、《我女友的男友》(1987)。此系列影片均由著名作家的名言警句引申而出,从德·拉封丹到兰波,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影片内容主要描绘青年人变幻无常的情感和躁动轻佻的欲望,深刻细腻的人性挖掘达到前人所未到的境界,其中《绿光》成就最高,其即兴创作的创新元素影响了之后诸多人文电影。

  侯麦晚年着手创作的最后一个电影系列“四季的故事”是公认的影史杰作,开始于1990年的《春天的故事》,终结于1998年的《秋天的故事》,“四季”系列以季节的特性生发出具有哲学意味的爱情故事,人类内心的情欲、直觉、幻想和爱如四季中缤纷的美景洗练而复杂地呈现,尤以最后一部最具代表性。

  晚期侯麦对电影的探索显现出了他更为活泼、更具开放性的一面,其中包括电视电影《树,市长和文化宫》(1993),尝试数字技术的《贵妇与公爵》(2001),和取材于真实生活的间谍故事《三重间谍》(2004).他最后一部公映的影片《男神和女神的罗曼史》(2007)重述了17世纪著名的田园爱情小说,是一部深具古典韵味、浪漫严谨的学院派作品。

  有关侯麦的亲属,知名的只有他的弟弟哲学家瑞尼·谢雷。据玛格丽特·梅内戈透露,侯麦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依然在世,但她拒绝透露他们的名字,梅内戈表示:“你们应该理解,侯麦一生都将个人生活和专业生活截然分开,这是他贯彻始终的原则。”

  侯麦的电影,无法与新浪潮脱离关系,但相对于激烈自白的特吕弗或政治煽动的戈达尔,侯麦是完全不同的,也是唯一将真实的自我在影片中书写终生的,他的严谨、理性、审美,更接近于18世纪的思想者,——就像他常常在电影中引用的格言一样。喜欢侯麦电影的人可能和讨厌他的一样多,观众一旦喜爱他的某部作品,便会爱上他的全部,并终生不会改变,……反之亦然。这在电影史上也是罕见的。他用最深邃的浪漫和最真实的欲望温暖激荡着他的影迷,在侯麦电影雅致端庄的表面之下,是人类思想与情感最动人的突围。

责任编辑:ZOY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