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埃里克-侯麦去世 > 新闻报道

法国电影大师埃里克-侯麦:电影界的巴尔扎克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01月12日11:05

  衡量艺术家是否年轻的重要标志,就是看他对新事物有无兴趣。法国电影大师侯麦永葆青春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尝试新事物,他在81岁高龄之际依然饶有兴味地尝试着用DV拍摄《英国女人与公爵》。这部描绘法国大革命历史画卷的恢弘之作在2001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放映活动成为一件盛事,侯麦被授予终生成就奖也堪称本届电影节的一大亮点。组委会评价侯麦是“直面自我,在市场经济压力和美学风格变幻中卓尔不群”的电影工作者,他的电影“在纪录时代的社会意义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给侯麦颁发终生成就奖太早了,因为他虽已从影50周年,但他的艺术生命仍在继续。

  埃里克-侯麦原名让—马利莫里斯谢莱,1920年生于法国南部的南锡。他在从事电影之前长期担任文学教师,曾为多家专业报刊(如《艺术》、《当代》、《电影杂志》、《电影报》)撰写了大量影评,50年代写作过论述罗西里尼、霍克斯、雷诺阿、沟口健二、希区柯克等电影大师的论文,并以《论茂瑙影片〈浮士德〉的空间组织》的论文获博士学位。侯麦在写作影评的同时也在尝试电影制作,1951年拍摄了短片《表演,或夏尔洛特和他的牛排》,主演这部影片的不是别人,而是后来也成为新浪潮主将的让—吕克.戈达尔。

  作为导演的侯麦是新浪潮成员中年纪最大的,也是开始影片创作最早的,但是他在新浪潮时期的名气远不如戈达尔、特吕弗、夏布罗尔等人那么大,这也许是因为他当时处在这场运动的后台,他对新浪潮的贡献主要不是表现在拍片方面,而是表现在另外方面。从1957年开始,他继巴赞之后担任《电影手册》杂志主编达7年之久,历经新浪潮的各个阶段,以独特的方式为这场运动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创作方面,虽然他在1959年拍摄的第一部长片《狮子星座》是新浪潮的第一批影片,但这部影片因故一直拖到1962年才得到不太引人注目的发行。侯麦真正开始电影导演生涯应该说是在新浪潮之后,而且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丰富多彩,既拍摄电影作品也制作电视节目,既重视长片也不放过短片。他不仅讲究作品的质量,而且注重作品的数量,几乎每年都有新作出现,至今已有40余部电影作品问世,其中半数影片可以归入如下三个系列:“道德故事”、“喜剧与格言”、“四季故事”。

  道德故事

  这个系列完成于1962-1972年,由6部影片组成:《蒙梭的女面包师》(1962)、《苏珊的职业》(1963)、《女收藏家》(1967)、《我在莫德家的一夜》(1969)、《克莱尔的膝盖》(1979)和《午后的爱情》(1972)。侯麦在谈到这个系列的总体构思时说:“故事不是在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在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与其说是行动的电影,毋宁说是思想的电影”。这些影片的故事情节一般比较简单,甚至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男子甲钟情于女子乙,后来又认识了女子丙,但最终并未与丙交好,而是又回到乙的身边。比如,《女收藏家》中的年轻艺术商亚德里安很想一个人独自享受游手好闲的日子,可是少女海迪的出现使他未能如愿,因为这位少女迷住了他,然而最后他还是回到原来的女友身边。“道德故事”中的大多数影片都探讨了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年轻人的道德问题。

  喜剧与格言

  完成于1980-1987年的这个系列共包括7部影片:《飞行员的妻子》(1981)、《美满婚姻》(1982)、《海滩上的波利娜》(1983)、《月圆之夜》(1984)、《绿光》(1985)、《莱奈特和米拉贝尔的四次奇遇》(1986)、《我女友的男友》(1987)。侯麦在每一部影片的开头都告诉观众一句格言,比如《飞行员的妻子》的格言是“人不会无所思”,《绿光》的格言是法国诗人兰波的诗句“啊,愿心心相印的时刻早日到来!”(此片荣获1986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喜剧与格言”的主人公虽然依旧主要是年轻人,然而他们与“道德故事”的主人公已经大不相同。从前是一个男人在两个女人之间犹豫不决,如今轮到他的儿女们面对现代社会纷乱生活的冲突了。比如,《绿光》的女主人公不再是一场三角游戏的受害者,而是自由自在地生活,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随着影片情节的进展,她逐渐显露出自己的本色。“道德故事”的主人公拥有住房,“喜剧与格言”的主人公大多在街上流浪,人们似乎从安居回到了漂泊,从命定论回到了自由意志。

  四季故事

  “四季故事”由四部影片组成,按照制作完成的年代顺序依次为:《春天的故事》(1989)、《冬天的故事》(1992)、《夏天的故事》(1995)和《秋天的故事》(1998)。这个系列的主人公比“喜剧与格言”的主人公更加开放和自由,而与30年前的“道德故事”相比可以称得上“没有道德的故事”。比如,《夏天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大学毕业生与三个女孩之间的爱情纠葛,男主人公性格腼腆而矜持,在爱情方面却像蝴蝶一样地在几朵美丽的花朵之间飞来舞去,这种情况并非完全由于他的品德问题,同时也由于他身边的女主人公们对待爱情的浮躁态度。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男主人公经常对自己的存在问题和社会认同问题感觉困惑。侯麦善于用人们最不留意的细节刻画当代人的心理状态,情节安排丝丝入扣,深得年轻观众的喜爱。同时,在创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方面,侯麦不再是躲避在摄影机背后的造物主式的导演,而是成了主人公的“同谋者”。

  “人间喜剧”

  侯麦的影片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内在联系,有人将他的影片比做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巴尔扎克也确实是侯麦喜爱的作家)。人们可以从他的不同影片中看到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克莱尔的膝盖》的主人公将其质朴赋予了《威尔士人贝斯瓦尔》(1978),将其热情注入了《月圆之夜》。侯麦主要作品还有《侯爵夫人》(1976),《树、市长与媒体资料馆》(1993)、《巴黎的约会》(1995)。他的短片也很多,如《纳第加在巴黎》(1964)、《蒙弗贡的农妇》(1968),他还为集锦片《六位导演眼中的巴黎》(1965)拍摄了第四个插曲《星形广场》。在电视开始普及的年代,大多数电影导演对电视不屑一顾,侯麦却制作了大量电视节目,如《雨果和他的〈沉思集〉》、《马拉美》。他在拍片的间隙还经常活跃在大学的讲坛上,致力于电影教育工作,而且通过电视向大众介绍电影艺术,为法国电视台主持《当代电影工作者》栏目(1965),并且亲自制作了其中的一些节目(如《卡尔.德莱叶》、《路易.卢米埃尔》)。

  青春题材,道德主题,“业余电影”,低成本制作,可以说是描述侯麦影片的几个关键词。他的影片风格朴实无华,不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而是力图启发观众的思考,重点放在表现人物的心理反应上。影片的故事经常发生在优美的环境中,这种优美中往往带有几分凄凉,与人物心理形成对比。侯麦的影片既严肃又幽默,大多探讨了诸如忠诚、伦理、社会价值这样一些道德问题。男女主人公在追求行动的自由时,经常遇到同基督教道德之间的矛盾。他的大多数影片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道德情感,深得法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知识分子的喜爱。侯麦向来奉行“业余电影”的主张,他的影片几乎都是由自己编剧,也是由自己的公司投资制作的。虽然他的大多数影片为低成本影片,但始终能够赢利,这是他不断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和保证。(作者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CL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