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弃儿”皆因市场有限 营销手段亟待丰富

  作者刘嘉:《中国电影报》专栏作者,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分析专家

  文艺片有空间 市场还不大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文化与电影产业迎来最好发展时期。尤其是中国电影,在本世纪2002年,通过“院线制”改革,步入产业化运作轨道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和高增长期。中国电影市场已成为全球影业增长幅度最快的市场,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要看到,中国电影产业是在一个相对低的基础上起步,由于基数低,增长幅度大,我们看到的就是高增长。

  中国电影产业又处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好比我们国家,虽然经济发展增速快,却还是发展中的国家。电影产业亦如此。初级阶段里,经营是粗放型的,市场化运行刚起步。商业性电影由于更大众,更易于取得市场回报,是市场的主流,这在全球各国电影市场都是如此。但是,这并不是说内地市场没有文艺片的空间。一部好的电影总有自己的观影群体,各类型文艺片应该都有自己的“粉丝”。问题的症结在于,一个正在起步的产业,我们放映市场规模不够大,相对狭小的空间,对影院投资者来说,肯定选择见效最快,最大众化的产品。这就让人感觉,一部商业片会在市场放映较长时间,一部文艺片,还没来及去看,就下线了。

  我们的影市是有文艺片的空间的,社会和媒体为什么提出内地影市有没有文艺片空间的疑问,皆因市场上票房好的文艺片不多,更多的中小成本文艺片,要么难于进入院线上映,要么上档后很快就撤档,票房收入相当有限。应该说,每一个市场发展都要经过这些阶段,粗放性经营,然后逐步提升,精确市场目标。做这些的前提是,市场容量足够大,放映空间足够大。而现在我们的市场银幕是“紧俏”资源,市场化的初级阶段,自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电影院排片“效益优先”无可厚非
   在一个相对开发的市场,电影院排片中的“效益优先”原则无可厚非。没有哪一个投资者会为了亏本去投资,这几年国内影院投资发展很快,一个品质优良的电影院,投资2000万左右,一般5年左右收回投资,5年一个周期,影院就又要装修和升级了。这样说,也不是说影院就只有一个选择,放票房很高的商业大片。电影是文化产业,文化在前,产业在后。电影院作为这个产业的窗口,还是应该承担一些社会责任的。提供丰富多彩的电影,培育一个多元化的电影消费市场,就是终端市场的责任。

 
  抢夺观众的法宝:故事和类型
  说文艺片是“焖片”,其实就是看不懂这类电影的一些小娱记们。这月初,贾樟柯带《海上传奇》来成都做宣传,成都某报一个还算“老”的娱记,写稿说,整部电影都在昏昏欲睡,只有电影最后韩寒出场,才引来笑声。真是可惜了贾导那么有诚意的宣传宣传推广,你作为一名记者,看不懂电影倒罢了,还要通过其职业的话语权把个体感受放大,这样氛围是否让文艺片更难以生存呢?
  至于说到观众根据什么选择观影,这里有一个随机抽样调研的样本:
  在决定电影消费的要素中,“故事和类型”是多数人选择影片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体现出电影产品最本质的特点。其次,“导演及视觉效果”值得重视,影片视觉效果成为观众选择去影院消费所看重的一项重要指标。“演员阵容”排在第三位。而“影片的宣传规模”这一项虽然选择人数并不多,但宣传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影片的故事类型、视觉效果和演员情况,基本都要通过宣传体现。以上大部分观众在选择观影之前对于影片有一定了解,其中各性别、学历、年龄层的观众,考虑因素又各有侧重。在影片的制片、宣发中,可着重于重点人群,在各个层面上展开市场营销。另有15.6%的观众为随机观众,他们并不主动选择影片,看电影仅是娱乐消遣需要,消费带有随意性。影院阵地的营销活动,对于这 部分观众影响较大。

  营销手段过于单一 文艺片需因地制宜

  中国电影市场是一个正在开发培育、建设的市场,可以说直到本世纪初,若从市场化运作角度看,国内电影市场都还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我们基础差、底子薄。从多元化市场结构看,我们不仅短缺银幕,也短缺对不同类型电影的不同营销手段。文艺片根据不同类型,相对受众小,有些甚至是特定观影群。现在市场上对这类电影宣传营销与商业片相同,媒体和社会用以评判这类电影的市场价值也是用商业片的标准,以票房高低论成败。这些都不利于多元化电影市场,多类型电影发展。大片的市场价值体现在商业票房上,文艺片的市场价值就体现在传播观念、文化,营造多元化社会环境氛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