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电影遇冷五大因素

  六月集体落寞 引出弃儿无数

  刚刚过去的暑期档首轮厮杀,被部分院线经理们称为“黑色六月”。27部新片扎堆上映,却无一部过亿,90%的片子成了“赔钱货”。一众有华丽明星撑场的“准过亿大片”,纷纷在不足预期一半的票房数字前败下阵来。

  《谍海风云》、《功夫梦》、《海洋天堂》,主演都是实力派的国际巨星,片子在电影专业人士看来也都可圈可点,可就是没掀起想象中的观影狂潮。《谍海风云》和《海洋天堂》的首周票房加在一起,才勉强和已上映三周的《波斯王子》打个平手;《功夫梦》在北美声势火爆,发行方中影集团也下了大功夫力推,可上映20多天,该片票房仍在5000万元线前徘徊。

  华彩星光,落寞票房,要归咎于市场太小货太多、档期过于拥挤,不是没有道理。可同时必须看到,在市场客观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并非没有赢家。“影院弃儿”成为现象,我们已不能用“小片、文艺片”来解释,关于“弃儿”失落的原因,是多重因素之谜,而观众则是众合力里最关键的一环。

         

  港台“优等生”内地遇冷实录

  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不断开放,不仅越来越多合拍片的出现成为电影制作的大势所趋,好莱坞、香港、台湾等地的大片、热片,引进内地的速度也是与日俱增。业内人士和专业影迷普遍为能在大银幕看到传闻已久的佳作欢欣鼓舞,但令人尴尬的是,很多港台、甚至好莱坞地区受到热捧的“票房优等生”,引进内地后战绩却远不如想象中火爆。不仅票房大打折扣,连优质口碑能否续保都被打上大大问号。

  首当其冲的例子当属台湾大热片《海角七号》。该片于2008年8月22日在台湾上映,随即在台湾本土掀起一波接一波的观影狂潮。连续7周占据票房榜冠军位置,并创下了4.3亿新台币的票房奇迹,被赞为“台湾本土电影的复兴之作”。有台湾狂热影迷甚至将该片连续观看18遍之多。在历经过审删减、台词难题、素材问题等多重风波后,这部高调的台湾文艺片终于在2009年2月14日情人节与内地观众见面,结局却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上映一个月,全国仅收得区区2000万票房,与台湾本土的火热程度相去甚远。不少影迷都表示,该片并不如想象中好。

         

   不少质量上乘的港产电影,也未能逃脱此等“遇冷”厄运。今年上半年,优质港片呈现出一个爆发小高潮,《月满轩尼诗》、《岁月神偷》、《志明与春娇》,这些影评人口中近年来难得的港片佳作,以同步或稍稍滞后的“神速”在内地上映后,都或多或少地遭遇“票房滑铁卢”。在香港大收2300万港币的票房、口碑、奖项“三冠王”《岁月神偷》,内地上映一个月票房仅有1500万;《月满轩尼诗》尽管有汤唯这样的话题女星,上映前也在内地造足声势,但上映三周仅1670万的票房,和同档期的《爱丽丝漫游仙境》、《未来警察》、《越光宝盒》等商业片相比,成绩不太理想。
  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的“黑马”《志明与春娇》,3月25日在香港小规模上映后凭借良好口碑共取得了632万港币的不错票房。三个月之后,该片于6月18日艰难挤进了竞争惨烈的内地暑期档,还未等到被普通大众知晓,便在二十余部中外新片的熙熙攘攘中迅速淹没,上映不到两周便匆匆下片,票房收入不足200万,成了暑期档首轮大战的“炮灰”。
  

       

  考证一:都是“文艺”惹的祸?

  电影本没有“文艺”和“商业”之分,是市场的长期选择,硬生生造就了这样的概念。在大多数普通观众的印象里,“文艺片”和“闷”、“小众”、“晦涩”、“节奏缓慢”等词汇早已形成了脱不开的干系。没有动作、没有视效、缺乏刺激,观影需要满足的心理宣泄得不到实现,久而久之,“文艺”二字成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代名词。

  《海角七号》、《岁月神偷》、《月满轩尼诗》、《志明与春娇》,本身就是戴着“文艺小品”的帽子诞生的,在观众基数上注定存在先天不足。这类题材的片子,也许会是文艺青年、专业影迷、白领女性的最爱;但对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在同期存在有明星打眼、3D当道、动作为先、爱情速食的商业大片的选择时,文艺片基本上不可能成为人们进影院的首选。《海角七号》在内地上映时,另一部与它同期上档的好莱坞动作片《玩命速递3》优势尽显,尽管剧情简单,明星也不怎么地,但凭借动作看点和惊悚悬疑的噱头,该片首周便取得了两倍多于《海角七号》的票房。《岁月神偷》、《月满轩尼诗》尽管口碑占优,但与同档期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诸神之战》、《杜拉拉升职记》、《越光宝盒》这类卖点显而易见的商业片相比,还是显得声小片弱。


   在电影越来越成为“速食文化”的今天,影片类型在很大程度上讲已经超过了明星,成为决定票房生死的最关键因素。有国际巨星李连杰撑场、质量也相当上乘的《海洋天堂》,在6月中旬上档后,只有1000多万票房进账;云集了刘烨、李小冉、高圆圆、王珞丹、林心如等一众当红明星的《无人驾驶》,多方位讨论了都市人的感情问题,但成绩却不及《唐伯虎点秋香2》、《嘻游记》等恶搞烂片。

   “当打星李连杰不再打了,变成一个慈祥可怜的老工人安静向人们展示爱心,他的不可替代性丧失了,号召力便也荡然无存”——一位资深电影宣传人士如是说。这就是市场,然无情,虽然残酷,但很现实。

  而资深电影人高军则表示,对于非商业、主打特色牌的影片,最好不要去黄金档期试图分一杯羹,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商业的淹没掉特色的。

  考证二:营销弱病 要宣传还要会宣传?

  电影产业的产业链在不断完善,营销和宣传作为电影投资的一大支出,其对票房成败产生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不怕被说,不怕被骂,就怕没人知道!”这是业内人士普遍的感慨。对于市场号召力本就存在先天不足的文艺片来说,营销宣传的意义似乎更加重大。即便是好片子,单纯靠小部分民众的自发口碑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拉动票房,不容易也不现实。而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电影市场,只要你反应稍稍滞后,将很快被市场淹没或淘汰。

  《海角七号》内地遇冷,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宣传乏力。相比起大部分国产大片上映前铺天盖地的走穴宣传,《海角七号》上映前可谓一片“死寂”,版面头条、电视座谈、大规模首映式,这些常规的电影宣传手段一个都没有。于是,除了专业影迷和电影从业人员,影片在普通观众中的知名度可谓低之又低,而他们,恰恰才是贡献票房的主力军。

  《岁月神偷》、《志明与春娇》的遭遇和《海角七号》相差无两。都是好片,都被业内人士谈论得火热,但在圈外人眼中却是盲区一片。对比前后脚上映的《月满轩尼诗》和《岁月神偷》两片的票房走势图,知名度对票房的影响可见一斑。《月满轩尼诗》因为有话题女星汤唯复出做炒点,上映前主创又在内地各大城市做足宣传,票房走势相对平稳,首周和第二周的票房相差不大。而《岁月神偷》上映前的知名度远不及《月》,首周票房仅360万,第二周票房跃至720万翻了一翻,除了口碑推助,影片在香港金像奖上大获全胜对其在内地知名度的迅速提升功不可没。

  最惨的是《志明与春娇》,笔者曾询问好几个业外的电影爱好者,片子都下线好几天了,他们连听也没听说过。《岁月神偷》也有类似的情况,经过几个星期、一个月,等好口碑波及到更为广泛的观众群时,片子在很多二、三线城市早已下档,大众想看也看不到了。

  排除目前全世界观众普遍具有的“好莱坞大片控”,纵观取得票房成功的华语电影,几乎无一例外做到了宣传先行。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越是大牌的导演,片子上映前炒得越猛越狠。先靠宣传铺开广泛知名度,质量好的片子,自然靠口碑拉起长线观影高潮;当然,质量不好的片子也未必就败,比如《三枪拍案惊奇》,越骂越火。所以,不管怎样,被人知道最重要!

  引进片宣传不足,可像《无人驾驶》这样的“重量级”情感片,上映前主创轮番做访谈,门户天天挂头条、发剧照,电影节的全明星亮相更是夺人眼球、风头尽出,宣传声势不能不说浩大。可观众看足了电影之外的热闹,对观影本身却仍旧兴趣黯然。或许,有些影片,观众会产生天然的“免疫力”,或许是类型界定模糊、或许对主创的“文艺气”有抵触,无论宣传做多大,影片本身质量如何,都不会去过问。光线影业老总张昭认为:“类型不清晰的电影,风险是很大的。观众随机性很强,你要界定得相当清晰,观众才会有一个观影预判。”

  考证三:删减难题 原汁原味终难保?

  《海角七号》、《岁月神偷》、《志明与春娇》这类文艺小品之所以能在本土大热,很大原因在于特色鲜明,容易激发观众的本土情怀和共鸣。换一个地方“遇冷”,跟文化差异造成的“水土不服”有很大关系,再加上删减、配音等问题从中作梗,影片的原汁原味大打折扣,观赏效果自然备受影响。

高清:《爱有来生》
高清:《落叶归根》

  由于内地尚不设电影分级制度,很多引进片在过审时遭删减或修改,已是常事。《海角七号》在内地上映,片中的很多粗口被删,而且痕迹生硬,观众在开篇就被主人公只动嘴皮不闻声音的镜头弄得莫名其妙;在香港被定义为三级片的《志明与春娇》,也有多处段落被删改,比如:志明前女友被发现出轨的原因,原本是其两个手镯间不小心夹了一根不是中国人的毛发,内地版则变成了“她的手镯是志明买不起的”,搞笑程度大减;春娇去体检的原因原本是吃避孕药,修改后则变成了前男友不肯戒烟,让观众感觉逻辑不对。

  除了删减,配音也对影片原汁原味的保留构成了较大影响。很多地方特色的俚语翻译过后就变了味,还有更为失败的配音,是声音和人物形象完全脱节。比如《志明与春娇》里杨千嬅的配音,又柔又嗲,和杨千嬅的原音相差十万八千里,让人怎么看都不舒服。目前内地除了广东市场,大部分影院放映的港片都是配音版,就北京地区而言,只有百老汇旗下的几家影城会放映粤语原版。

高清:《岁月神偷》

高清:《如梦》

  正如冯小刚的片子“北热南冷”一样,文化差异造成的“水土不服”,在港台热片进内地上同样表现明显。很多由地域特色带来的观众情感共鸣优势,走出本土变得平淡无奇不说,还很有可能成为观影障碍。《海角七号》里让台湾观众倍感亲切的客家俚语,到内地观众这就变成了“难懂台词”。台湾人看《海角七号》能从中深切感受海岛平民生活的恬淡快乐,香港人看《岁月神偷》能从中回忆那一代港人奋斗经历的艰辛苦难,可对大部分内地观众来讲,这些东西遥远而陌生,与电影很难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喜爱程度自然大减。
  上述种种因素,综合影响到影片口碑,导致港台影片在内地上映后,观众普遍反映:“不如传说中好看”,原因就在于此。

  考证四:盗版先行 观众不花二道钱?

  细心的影迷也许会发现,如今好莱坞、港片在本土与内地上映的时间差好像是越缩越短了。对影迷来说,自然是“福利”一桩;其实对于发行公司而言,也不能不说实在是饱受盗版之害,能早一日上映,便少一分盗版的威胁。

  《海角七号》从在台湾大热到在内地公映,前后辗转差不多半年时间。是否引进飘忽不定,公映之日更是杳杳无期;很多苦等的“海角迷”们难耐相思之苦,大多通过下载盗版途径提前欣赏了该片,而且看的还是完整版!最想看片的这一撮观众,就这样被“先下手为强”的盗版给截住了。

  当然,这中间也有特例。08年底就已在网上有高清观看版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09年3月大热奥斯卡后被引进内地,还是掀起观影热潮,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据某门户的问卷调查显示,有五成观众之前已经通过网络或DVD等渠道观看过此片,他们又回到影院的原因是,影片优质的镜头画面和音响效果,是其他途径无法取代的。

  对于国产影片,由于近年来片方版权保护意识加强、政府打击盗版力度加大,盗版对影片票房带来的伤害程度,可以说已经大大降低。

  考证五:文艺特质 看DVD更好解决?

   就《2046》、《左右》、《李米的猜想》这些“文艺”或者“类文艺”影片的特质和主力观众群来分析,这些影片特技不多、视效缺乏、主打故事和台词,有些影迷觉得并不具备非进影院观看的必要性。追捧此类影片的观众,又大多是文艺青年、白领、电影业内人士,此类人群或多或少都有影碟收藏的嗜好,即便已在影院看过的电影,再买DVD作为收藏也是常事。因此,对于这些在影院和在家用DVD观看效果差别不大的电影,正好就一举两得了。更重要的是,完整版的DVD和删减后的影院版相比,更加全面也更原汁原味,更能满足这一观众群体的观影需求。文/木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