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弃儿”求真相
   有那么一些电影,看上去似乎质量合格、主创过硬,却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票房,他们,被作为上帝的观众遗弃,成了“影院弃儿”。
  “影院弃儿”大军的阵容不小、类型混杂、投资或大或小。有的是被广为称赞的“优质文艺片”,有的是大明星集结的野心之作,还有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商业巨舰”,因此,要找出影院弃儿之所以成为弃儿的原因,是一个让人头大的官司。问遍圈内的资深人士,大家可以分析同档期竞争状况、题材的优劣,主创的号召力,却没法预想主流观众群在买票那一刻的所思所想。
  在票房大战中,总会有赢家、输家、黑马,那“弃儿”成为“弃儿”就活该了么?烂片收获烂票房,是没有争议的。本来不是烂片的弃儿们,是否有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背后能体现多少电影市场的成熟度?
  带着“弃儿”问诊的过程,是从影片的创意、营销,到影院终端的一次调查,观众内心里是否对某一类影片天然排斥?发行、放映环节如何合理安排把电影推到观众面前并且让他们接受?内地的院线结构离多元化还有多远?
  电影的商业属性注定了它不能是个赔本买卖,影院弃儿,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