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四宗罪:哪些电影让人望名却步

  电影片名和票房的关系很难考证,但想象一下,你去影院看电影时,碰到陌生的影片,片名是否会令你买票或退缩?在业内人士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40%以上的观众是奔着故事和类型去看电影的,一部电影的片名,至少不能游离于故事之外。好名字救不了一部大烂片,但不好的名字却可以让一部不错的电影得不到本该有的待遇。为了让这样的悲剧更少一点,我们特意整理出一些容易令人“望名却步”的电影,以供参考。(注:片名当然不是影片失败的唯一因素,因此以下分析,“趣解”为主。)

第一宗:文艺气太重
代表电影:我们天上见、好雨时节、向日葵、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茉莉花开
  那些动不动就“××危机”、“ ××逃亡”、“ 谍战××”、“ 魔鬼×××”之类的片名,的确不够含蓄深沉,但这些名字却能成功地挑动观众的神经,让他们买票进场,因为够直白,将影片的看点单刀直入地写出来。相反,许多名字诗情画意、含蓄隽永的影片,却因为片名过于没有“卖相”,多少影响了观众的观看欲望。

1、《我们天上见》(导演:蒋雯丽 上映:2010年)
本片的原名更文艺,叫做《伞》,后来改成了《我们天上见》,以蒋雯丽的观众缘,这部自传性的处女作本应获得更大关注,无奈“我们天上见”这五个字和她的受众们距离实有些遥远,那些电视机前热衷于《中国式离婚》、《金婚》里家长里短的铁杆观众们,根本不是这类阳春白雪片型的消费群体(虽然片子本身表达的是很大众朴素的亲情),巧的是该片还在清明前上映,“应景”的片名让有忌讳心理的观众打消了看电影的念头。

2、《好雨时节》(导演:许秦豪 上映:2010年)
韩国导演许秦豪的这部爱情文艺片,有一个来自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中国古典片名。结果不尽人意,能欣赏这个片名意境的人,很难接受片中婚外恋的炒作,而不懂的人,对“一场及时雨”又缺乏兴趣,结果两边都不讨好。也许用《成都,我爱你》这个最初的片名会更好些,打一下川籍父老乡亲的感情牌,搭一下《巴黎,我爱你》的顺风车。

3、《向日葵》(导演:张扬 上映:2005年)
同样的片名,2006年韩国导演姜石范的黑帮题材电影在本国热卖,票房单周居冠,而中国的这部怀旧质朴的亲情片却只能在“文青大本营”豆瓣得高分。张扬坦陈这部电影主要靠海外卖片,的确,在2005的新片榜单里《向日葵》云淡风轻到几乎没留下印象。原因何在?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设想:鉴于内地好几十块的高票价,大家花钱进影院的目的更倾向于看热闹、寻找集体共鸣,而《向日葵》这种一看片名就知道的文艺范儿(要感谢张艺谋成功地扭转了《红高粱》是文艺片而非科教片的大众印象),更适合通过下载或者DVD的方式独自感悟。

4、《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导演:马俪文 上映:2002年)
作为书名,这句话很合适,在书店的某个角落里翻到它会像触电般点中读者内心,作为电影的名字,在花花绿绿的售票厅里看到这个长句会让很多人落荒而逃。张洁的这部长篇散文,写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但影响范围并不大,马俪文将其改编成电影,拿了十多个奖,虽被评为年度最难忘的电影,观众缘却差得可怜。文学读者和电影观众之间的重合度并不高,畅销书除外。

5、《茉莉花开》(导演:侯咏 上映:2006年)
《妇女生活》是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不过片子放弃了这个既不深沉也不含蓄的名字,用三代主人公的名字茉、莉、花连结成了现在的片名:《茉莉花开》,清新雅致,别具一格,同时也让人在几里路之外就可以闻到该片浓浓的文艺气息。片中连配角都是当红偶像级明星,但上映头两天的全国票房也只有50万元,最后总票房600万暗淡收官。片中的哪一个明星都不是票房毒药。如果放弃如此小众的《茉莉花开》,选择通俗大众的《妇女生活》呢?现在已经很难假设了,或者说这两个名字都不够响亮。

第二宗:片名过于费解
代表电影:无穷动、花吃了那女孩、好奇害死猫、头文字D、杀破狼
比含蓄委婉再过两条街的,是一些晦涩难解、莫名其妙的片名,它们有的直接让人看不懂这几个汉字组合出来的意思,有些单看名字能懂,但别想凭一个片名就猜到影片的内容。

1、《无穷动》(导演:宁瀛 上映:2006年)
作为一部小成本的玩票性质电影,上映时票房首周60万,仍然不妨碍该片高居莫名其妙片名榜首。要不是导演宁瀛解释为表现“内心深处涌动着无穷无尽的欲望”,作为普通看客,我们只会被这三个字搞得眩晕,更不会跟什么女权主义产生联想。抛开片子另类强大的阵容:洪晃、章含之、刘索拉等等,和上映期引发的媒体口水战,谁会专程跑去电影院看一部连名字都无法理解的电影?

2、《花吃了那女孩》(导演:陈宏一 上映:2008年)
仅凭这片名,想破头也不会将它和“女同性恋”片联系在一起。题材冷门不要紧,很多文艺片都关注边缘群体,问题是这个片名超越了文艺的范畴直逼恐怖的地步,而影片本身只是气质有点阴郁而已。“花吃了那女孩”这几个字,逻辑不通意思也很抽象,就算你因为好奇去看完整部电影,也找不到要取这么个名字的理由。要命的是,这个导演接下来要拍《消失打看》,比较而言,《花吃了那女儿孩》的主谓宾结构还是清晰的。

3、《好奇害死猫》(导演:张一白 上映:2006年)
张一白说:“文不对题是我的一贯特点”,是的,当题目怪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按题作文是不可能的。张一白还说:“观众会带着好奇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的,但是等他走出电影院的时候,片名已经不再是他最感兴趣的地方了。”我们不知道好奇是如何害死一只猫的,但确实有观众因为不懂片名而没有买票,其实,这部电影中激情、惊悚、悬疑诸多商业元素都有,如果导演肯商业得再彻底一些,起个“俗烂点”的名字,估计票房会稍好。

4、《头文字D》(导演:刘伟强 上映:2005年)
令人费解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怀疑自己是文盲,几个再简单不过的文字符号,凑在一起就是不知作何解释,想要从中揣测出任何关于剧情的蛛丝马迹,都是徒劳。这部改编自日本同名漫画的励志电影,片名就像一堵结实的墙,让非粉丝在它面前只能丢盔弃甲。本来周杰伦领衔对票房有了积极贡献,但这个抽象的名字却泼灭了很多粉丝以外的人的热情。

5、《杀破狼》(导演:叶伟信 上映:2005年)
这部有救市野心的动作片,同时有一个命理学家才能懂的片名:《杀破狼》。有人在网上对此给出了解释:“杀破狼”取自中国古代观星学,七杀、破军、贪狼是108颗紫微斗数中14颗主星中的三大煞星,分别象征毁灭、斗争、贪婪,代表着种种极端的命运??????在解释了之后还是很玄很难懂的压力之下,《杀破狼》的票房差强人意,即使该片的口碑好到爆。

第三宗:名不符实
代表电影:秋喜、阿司匹林、狼灾记、2046、北纬31度录像带
除了喜欢玩智力游戏的片名之外,还有些故意和观众作对的片名,取一个甲的名字,却讲了乙的故事,如果习惯通过片名来选择影片,这些片子将会令你强烈怀疑自己走错了门。

1、《秋喜》(导演:孙周 上映:2009年)
上映之前,若不是片方反复宣传这是一部和《风声》比肩的谍战大戏,观众会下意识认为《秋喜》献礼片,退一步说,就算接受了谍战片的事实,也不认为有用这个半路出来的次要人物作片名的必要。这种失败来自内容和名字的显著分裂,分开看用《秋喜》来拍一部农村题材人物戏,很好,若这部花了大力气宣传的谍战片换个名字,哪怕是像《东风雨》那样文艺,都会好得多。

2、《阿司匹林》(导演:鄢颇 上映:2006年)
除了资深小资外,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对这种用来镇痛解热的药品产生什么艺术联想,道听途说小资会常备阿司匹林,像片中梅婷那样,在宿醉后或者胃痛时孤独地用以自我疗伤。如果只是针对小资群体,那就不要指望有票房成绩,因为这是一个很坚定但是为数并不多的群体,而更多的观众,看到这个片名不将其臆测为科教记录片就已属悟性超高了。《阿司匹林》票房不到100万,得了几个不太重要的奖项提名,它最小资的意义估计就是作为鄢颇和梅婷曾经爱过的最佳证明吧。

3、《狼灾记》(导演:田壮壮 上映:2009年)
田壮壮的《狼灾记》在国内票房惨败,其中有档期竞争太激烈的原因,也有片子本身的问题。看过电影的人会评价说太艺术了,看不懂,而没看的人往往会望文生义理解为讲述动物灾害的记录片。处在大片部部来势凶猛的去年国庆档,艺术片本来就不占优势,何况《狼灾记》还有一个不文艺也不美好的片名。

4、《2046》(导演:王家卫 上映:2004年)
标准的科幻片名,地道的文艺电影。“2046”只是镜头不经意带过的一个房间号码,和内容没半点关系,也非主要场景。如果想通过这几个数字来分析取这个名字的动机,比破译摩斯码还难。导演不经意说取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上一部电影《花样年华》里苏丽珍和周慕云约会的房间号是2046,所以下一部就叫这个名字,这真是比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关系还要飘渺。最后内地票房三千多万,对文艺片算是大数目,可算上王家卫拍文艺片的成本,这绝对是只亏不赚的事情。不过比较牛的一点在于,“2046”的品牌标识度相当高。

5、《北纬31度录像带》(导演:阿甘 上映:2010年)
如果只知道片名,而没有任何剧透的话,我们自然而然地就将这部电影划入了探索频道的节目单里。纪录片闯入电影院总是不太讨好,截止7月,60万的票房尚处于垫底的位置。而现在告诉你,这是中国首部惊悚探险影片,它的命运会不会好一点呢?答案是肯定的,去年挤在贺岁档的《午夜出租车》首周票房过800万,说明恐怖片还是有观众基础的,但是,取这么个地理教学录像带一样片名,怎能引起影迷的关注呢?

第四宗:进口片“被改名”
代表电影:红磨坊、兵临城下、猫鼠游戏、第七只断手
最后有一类片名不得不提,那就是引进大片。这样的电影往往在内地是未映先热,在其他地区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但被引进内地的时候,换成了另外一个名字,当然,换得好,甚至超越原名成为经典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若换得不好,噩梦就开始了。

1、《红磨坊》(Moulin Rouge)——《梦断花都》
《红磨坊》用故事发生地做片名本来就很好,充满了艳光四射的魅力,带给人无限想象。但香港人喜欢制造看点,改成《情陷红磨坊》,突出爱情主题,暗示故事的悲剧性,但有取宠的嫌疑。到内地变成了《梦断花都》,悲剧意味是够强烈了,但是太浅白,反而没有了原名那种浓郁的风情,而且,花都二字,听起来难免像是发生在广州的打工妹寻梦不得的故事,很多之前知道《红磨坊》这部电影的观众,最后都没有去看,原因为:他们以为这是另外一部电影。

2、《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决战中的较量》
这部讲述斯大林格列保卫战的影片本来有一个非常贴切传神的片名《兵临城下》,简单的四字成语既让片子紧张刺激的氛围呼之欲出,又符合中国人的用词习惯。内地公映之前该片名被媒体广为引用,有了很好的观众基础,但是引进翻译后的片名变成了《决战中的较量》,那种草木皆兵、命悬一线的危机感不见了,变成了一部单位包场首选的主旋律影片。

3、《猫鼠游戏》&《逍遥法外》(Catch Me if You Can)——《我知道你是谁》
影片的原名是Catch Me if You Can,香港翻译为《猫鼠游戏》,台湾则是《逍遥法外》,香港人追求娱乐效果,名字也取得轻松活泼,还有点戏谑的味道,台湾人传统,用成语做片名既和电影合拍,也显得有文化。这次最无厘头的居然是内地版本:《我知道你是谁》,跟英文名、港名、台湾名都扯不上一点关系,以至于上映时一般观众都不知道该片是谁,影迷还要打电话去确认是不是《逍遥法外》或《猫鼠游戏》。

4、《第七只断手》(When the Bough Breaks)——《当树枝折断时》
《当树枝折断时》这个忧伤诗意的名字出现在视野里的时候,除了那些对该片英文名When the Bough Breaks烂熟于胸的人,没有人会将它与这部惊悚悬疑片联系在一起,但是的确,这就是《第七只断手》在内地上映时的名字。比起经典的《七宗罪》来(英文名:Se7en),译者大概根本没看过这部电影。该片在内地上映后的惨淡票房也许是片子名不符实的最佳抗议,文雅的名字,惊悚的内容,不仅误导观众,也错失了观众。(文/SU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