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话剧

话剧向上走or向下走之 话剧能畸形到何种程度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06月29日16:11
[提要] 如今的话剧市场拥挤不堪,却又寡有精品。观众已经分不清这个“堂”还是那个“坊”,总之都是单一的都市白领,80后婚恋主题,疯疯癫癫的演员,从网络上摘录的笑料,笑着笑着,任谁也疲惫。时至今日,若想再反过来给话剧一个定义,似乎已经无从界定。话剧已经模糊在了鱼龙混杂的娱乐消费之中...[我来说两句]

  一天难得的空闲,若是摆在你面前三个选择,看场话剧,看场好莱坞电影,以及逛逛开心网找几则笑话消磨时间,恐怕多数人会选择后两者。毕竟,都是找乐,笑过就忘,何必费时费力还花钱呢?按照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戏剧就是“戏剧是演员在舞台上当着观众的面表演一个故事”,而话剧就是其中“以对话为主”的一种形式。说起来,对于话剧的定义十分简明宽泛,但放眼当下国内的话剧市场,却可以数出不少不是讲故事而是拼段子,不是演员上台表演而是外行玩票跨界的话剧。

  尤以北京的话剧市场为甚,先是各种剧社和演出公司繁荣昌盛,雨后春笋,然后就是同质化,低俗化,粗制滥造。如今的话剧市场拥挤不堪,却又寡有精品。观众已经分不清这个“堂”还是那个“坊”,总之都是单一的都市白领,80后婚恋主题,疯疯癫癫的演员,从网络上摘录的笑料,笑着笑着,任谁也疲惫。时至今日,若想再反过来给话剧一个定义,似乎已经无从界定。话剧已经模糊在了鱼龙混杂的娱乐消费之中。

  谁谋杀了编剧?


外表坊实验剧团《暗杀Q1…GO》

  台湾外表坊有过一个话剧叫《暗杀Q1…GO》,讲的是一个话剧编剧,认为导演糟蹋了她的作品,所以雇杀手要杀他。而之后又觉得灯光、舞美、服装不专业该杀,演员不会表演该杀,最后发现真正该杀的是无知的观众……

  当下话剧市场的尴尬也大致如此,只不过到了最后,真正被谋杀的编剧自己。可以发现,在现在林林总总质量参差的话剧作品中,编剧这一栏几乎要被排挤出主创名单。要不就是导演想出个点子,边排边编,要不就干脆没有文本,集体创作,要不就是拉几个时下受欢迎的段子,然后拉扯在一起拼凑个漏洞百出的情节。北京一年要上演上百部大大小小类型不同的话剧,而能说的出名字的依旧是邹静之、过士行等几个屈指可数的老人家,以及黄盈、康赫等几位具有编剧能力的青年导演。

  从西方剧作家雨果、果戈理、小仲马、易卜生、契柯夫,到人艺至今仍然上演且座无虚席的话剧《茶馆》,流芳百世的都是优秀的编剧,而不是任何一个版本的导演。文本的胜利造就了话剧的经久不衰,而先辈的经典持续了60年,后辈的经典却少之又少,这不失为一种悲哀。

  电视剧是生活化的,电影是视觉化的,而话剧是舞台化的。相较于电视剧和电影剧本,话剧剧本是最难于创作的。编剧不仅需要创作一个故事,还需要结合舞台表现形式的考虑。场景不能多,不然舞美无法实现,角色不能随便来,因为演员数量有限,对话太密又会剥夺了导演形式表现的空间。然而,一般来说,一个专业的电视剧编剧每集剧本的报酬在1到3万,电影编剧的报酬在10万以上,而一个专业话剧编剧的报酬本应该在5万,但实际上,鲜有人能达到这个标准。大量科班出身的戏剧文学专业学生都踏上了影视编剧的道路,不然根本无法维持生计。毕竟,一部话剧的制作成本十分有限,票房回收更是远不如影视作品。再加上从创作剧本到排练、上演,再到演出多轮后获得盈利,这个周期可能要几年之久。演出商看不到短期内的效益,自然要在制作阶段砍掉尽可能多的成本。这一刀砍下去,编剧干脆就被砍没了,或者只能获得极少的报酬。

  在国外以及港台地区,编剧的收入是依据话剧上演的场次来决定,每上演一场,编剧就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如果其他国家地区需要获得改编权,也要获得编剧的认可并且支付版权费。换句简单的话说,编剧创作了一部作品,他所享有的是版权,以及版权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务。而在我们的话剧市场上,大部分编剧是明显的弱势群体,并没有提出条件的可能,能够获得一次性买断的剧本劳务已经实属不易,更无法多提要求。而另一方面,能够迎合观众,写出商业性强剧本的编剧被缺乏专业知识的投资商们团团围住,收益颇丰,在这种情况下也难以保持一个编剧应有的创作性和责任感,只能一再商业,更加迎合。这种恶性循环的持续导致了鱼龙混杂话剧市场上难以出现佳作,没有了文本的支撑,自然也就没有优秀的作品。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