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884:陈小艺太过“富态”步履太过踏实
评分:7分
想来这部话剧最大的牌应该是邹静之,还有陈小艺。邹静之在我印象中是编了那个《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后来在编《千里走单骑》的时候就好象是天下第一编剧了。按这个逻辑,TVB古装戏的编剧至少应该都是香江第一编剧了。对陈小艺的印象确实还停留在外来妹时期,内地女演员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青春期”都很短,不像港台的,一个个都像是天山童姥似的。
这剧最大的特色是所谓的倒叙,不过邹静之在弄这个结构时,最注重的其实并不是“时间”这个概念,而且倾心于把最后的枪声与最初的甜蜜生活相对比。也可以这样归纳,这就是一个倒叙的单纯的童话,到最后是男女主角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具讽刺性的是,这其实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开头。因为归根结底是个“童话”,不管是正叙,还是倒叙产生的,总是“幼稚”的。当然这是我生搬硬套在邹老的创作理念上的,没准他不是这么想的。我说的欠缺时间感,是因为这几出戏本身的时间感不是很强的,更借助的是提示字幕让人知道时间是在回溯。
这出戏的布景确实做得很实在,让人爽心悦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话剧的背景并不是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感,因为“舞台”的始终存在,观众是始终会有出戏的可能。舞台布景可以做得很写意,更重要的是,它要使演员在表演时,有借助,能与之产生独特的表达效果,但这种效果,在《莲花》中并不明显。
舞台很大,给黄包车绕场一大周提供了可能。但更多时候,都是空旷背景下的两人对话。我并不是说要把整出戏搞得非常复杂繁乱,而是应该在有限的时长里建立更多的表面冲突。比如第三幕里,室内室外,还要通过几次暗场,来表现莲花在门外的很短的戏,我觉得这不用这么设计,完全可以室内室外戏同时进行,这才突出话剧舞台里,两个本来隔断的空间,同步进行造成的戏剧冲突。
我不是太喜欢陈小艺的演出,她太过“富态”,步履太过踏实,感觉是对整件事有充足的把握。我觉得这戏本质上就是个秦香莲式的故事,只是编剧把女方的欲望同时放大了些,但问题是,古时候那些后来悔教夫婿觅封侯的,难道之前所做的,完全没有欲望的成份吗 ?
戏中,跪,磕头的戏份很足,说实话,当剧中人表现强烈情绪时,大多是通过上述“封建陋习”表现的,还有蹲,表现天和的草根性。但只是这样的单调手段,我觉得至少不能说在导演手法上,有太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李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
![]() |
捧着白薯的日子可能是贫贱而幸福的,捧着金钱的日子也可能是揪心的.新京味儿话剧《莲花》采取倒叙的方式描述的虽是民国时期古玩行里的事...
08-06-10 1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