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搜狐戏剧社观演团之《莲花》 > 搜狐戏剧社观演团之《莲花》评论

搜狐戏剧社: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一朵“莲花”

  北极熊:详细解读30年代中国《莲花》历史背景

  评分:9.5分

    首先,依然要客套的感谢SOHU娱乐频道、SOHU戏剧、还有崔延老师。这份感谢绝没有任何的敷衍,完全发自内心。前不久还抱怨、猜测是否被SOHU封杀,却意外的接到崔老师的电话通知我去看《莲花》。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08年的新戏《莲花》,在首都剧场首演的时候我就想去看。邹静之编剧,任鸣、徐昂导演,陈小艺、谷智鑫、班赞等人出演。光是这些人的名号就让我对《莲花》无限期待。但是由于当时自己的档期与演出时间冲突,始终都没有看成,所以很幸运赶上了这一轮。

  总觉得好事多磨,看演出那天因为排练,差点迟到,好在地铁5号线的建成给我这种赶时间的人带来了福音。在剧场门口看到些许熟人,不免再次感叹“这个圈子如此之小、做人要厚道”,拿了票就匆匆进了剧场。习惯地自取了一份宣传册,很失望。我一直坚信宣传册是宣传自己演员导演制作团队的机会,观众拿着详实的宣传册,再看演出,会记住每个角色的演员,对培养话剧剧场明星是有好处的。但是这个宣传册的内容很简单,真是浪费了它那么大那么好的铜版纸啊。哎!

  在不断的有观众迟到、有观众不对号入座,以及观众频繁更换座位的影响下,在观众席一片混乱中,舞台上,一出好戏开始了。时间是30年代,地点是北京城,两个力本儿扫地,引出了整个故事。从置景到服装到语言,京味儿十足!

  先前从各种媒体上看到过《莲花》的不起眼的宣传海报,不管从剧目名字上,还是从视觉设计上,都让人有人艺以往风格的经典保留剧目的感觉。有些评论认为该剧体现了编剧邹静之对于民国古玩戏的能量。与其电视剧作品《五月槐花香》有一曲同工之妙。我个人认为《莲花》这个戏跟“打鼓行”没有关系。也有评论认为《莲花》内容上简单,结构上采用了不常见的“倒叙式”,是个亮点。其实细细琢磨,《莲花》所表现和承载的意义并不简单,其倒叙式的手法更突出了主题。

  第一幕戏出人意料的以人死瓷碗碎这个大悲剧结局结束,留下了很多疑惑,让人期待后面的故事把这些悬念揭开。原本我以为第二幕会从开头原原本本把故事交代清楚,没想到竟然是时间依次往前推移。

  从戏开始的表现貌似故事本身没有太大惊喜,又是中国传统的丈夫抛弃妻子,夫妻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故事。但是整个戏看完之后,我觉得很感动,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命运捉弄过。剧中的主人公只是在一个设定的时间和空间再现了我们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最终走向绝望。

  陈小艺表演非常出色,没有辜负我的期待。陈小艺的扮演的旗人后代莲花很真实。既象其他女人那样,有欲望、会吃醋嫉妒、虚荣,又有干练和沉着冷静机智的头脑,更有旗人女子特有的刚烈。最重要的是那种在一切成为泡影时,亲手毁灭一切的勇气。

  演出结束后,很多朋友议论有的地方没看懂或者没听懂。我认为这个戏的内容基本上简单通俗易懂。但是因为京味儿浓,加上特定的历史背景,有些观众不了解北京文化和30年代的历史,可能就会出现没明白的地方。

    小费

    比如:第一场戏,莲花在洋车里露出一只脚,收古玩的老板就知道她在旗,因为过去旗人家的姑娘是不裹脚的。另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从1928~1937的十年间,是当时中国经济的黄金时期,金融市场稳定。黄金价格在一战时降到最低点,约为“十八换外”(既1两黄金换18两白银,白银为当时海关关银两数结算),其他时期,均在50~70之间。二十年代末,蒋介石采纳了宋子文的“白银政策”,国民政府宣布在全国施行“币制改革”(当时的北京老百姓戏称蒋介石“鼻子该割”)。币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纸币取代流通的银元。当时有四家最大的发钞银行: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发行的是法币。此外,还有一些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也发行货币,如金城、大陆、中南、盐业等商业银行发行的兑换券;美国花旗、日本正金银行发行的“汇票”,这些纸币都与银元等值。出于保值的想法,老百姓还是喜欢银元而不喜欢钞票,因为银元是硬通货,不会贬值,而钞票就难说了。所以剧中人们的交易是不用纸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银元,即清末光绪年间铸造的大清龙元和民国初年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因“袁版”发行量较大,俗称“袁大头”。辅币是角票和铜元。从1928年到三十年代初,银元和铜元之间的兑换比例一直在不断变化,但总的趋势是银贵铜贱。角票和现在的兑换价格一样:1银元=10角,俗称也是“毛”。而铜元就复杂一些,分大铜元和小铜元。大铜元俗称“一大枚”,但小铜元不叫“一小枚”,1银元=230大铜元=460小铜元。当时的国民政府钱官局还发行一种铜元,因发行时间比小铜元早,老百姓管这种钱官局发行的铜元叫“一小枚”。到30年代,小铜元逐渐推出货币市场,当时中国通行货币中面值最小的,就是大铜元了。所以莲花让小力本儿办事,给5毛钱,小力本儿非常高兴。三十年代,老妈子(保姆)每月的工钱,在3~6元之间,视能力大小及雇主家庭状况而定。一般情况下,除了工钱,佣人还能得小费,小费数额基本与工钱相当,既五元工钱,还能得五元小费。小费有各种各样的名目,比如在有权有势的大人物家里当佣人,大宅门里交际多,客人给的叫“赏钱”,出去采购东西能得一份“跑腿钱”,主人家里有牌局,主人无论输赢,都要给在旁伺候的佣人“底子钱”,到了春节中秋等节日还能得到“节赏”。这些零零星星的小费加起来就不是小数了。当然,小费多寡还要看主顾的情况。在达官贵人家,小费自然多;一般的中等人家,就少一些了。所以莲花从王爷府出来后,生活状况改变了。

  拉洋车

    再说拉洋车的。当时在北平、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人力车盛行,有轨电车和人力车是出行代步的主要工具。拉洋车的就相当于现代的出租车行业,现在出租车行里的一些术语,都是从当时洋车行里继承下来的,比如“车份”、“趴活”等。洋车的价钱视材料和作工而定。一般由洋铁制做的人力车(俗称“黑胶皮”)价格约80~90(银)元;白铜制作的、带电石灯和喇叭的人力车(俗称“白铜活”)价格约110~100(银)元;最高级的是“全铜活”,价格在120(银)元以上。拉洋车分散坐和包月。拉散坐按天算,每天要给车厂(相当于出租汽车公司)交“车份”。三十年代北京几大车厂的车份钱约在2~4毛之间,视洋车新旧而定。一个车夫每天必须拉够5毛钱(115大铜元),才能保证在扣除车份钱之后能买到足够的吃喝。拉包月既受雇于用车的人家,一般以月计算。拉包月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既车夫要住在雇主家里,雇主免收住宿费。拉包月分吃主人(既由雇主提供伙食,伙食费从工钱里扣)和吃自己两种,工钱在7~10元之间。拉包月的好处在于要比拉散坐轻松,而且还能得小费。一般雇佣洋车的是中上等人家,雇主每赴一次饭局或聚会,包月车夫都能得2角车饭钱。雇主家有亲友来访,接送这些亲友,包月车夫每次也能得到2角车饭钱。如果洋车是车夫自己的,那雇主还要多掏一份“包车钱”,视车新旧而定,一般八、九成新洋车的“包车钱”为9元。如果洋车是车厂的,雇主也要按天替车夫交“车份”,一般3角/天。所以生子说有能力养活莲花,让莲花不要再找天和。

  当时粮油店曾流行50斤一袋的米和面搭售,价格为5块银元。至于蔬菜价格更贱,一般常见蔬菜只几大枚一斤。市面上的普通五花猪肉30枚一斤,羊肉50~60枚一斤。果品价格昂贵,甚至比肉价还高。二荤铺和早点铺的炸油条1枚一个,芝麻烧饼2枚一个。早上出车的车夫和打零工的力本儿花五个大子吃上一根油条俩烧饼,顺便还能白饶一晚“油汤”。 过冬取暖的煤球,一块银元1000斤。花两块银元,一冬取暖不愁。所以对于天和和莲花来说,瓷碗的最终出售价,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命运的彻底改变!

  回到这出戏本身,我认为琴书在换景的幕间运用是个亮点,但是有几处唱段没完就掐了,让人觉得过度很生硬争议。时空时间跳跃很有电视剧的感觉,也许更能迎合受影视作品影响的观众。《莲花》的最后一场戏最后一个瞬间触动了我的心,很感动,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走出剧场,我脑海里回荡着天和跟莲花曾经许下的诺言:“我们要好好过!”。《莲花》的倒叙方式在最后给了观众内心“致命一击”,导演并没有按照常例把结局作成大悲剧,而是将莲花对美好生活希望和忠贞爱情的誓言放在最后。《莲花》值得一看。因为她的真实,因为她让我们每个人看到我们自己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责任编辑:炊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