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说,继承是继承,模仿是模仿,摒弃模仿禁止抄袭与重视继承的价值可以互不冲突。的确,继承和模仿是两种概念,它们不完全一样,但是对于继承来说,模仿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模仿,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上的继承,模仿是继承的核心、主体和手段。
而抄袭,也是我们的艺术发展史上内容丰盛的一页。比如在宋代、明清,那个年头,小说家们抄来抄去、抄得不亦乐乎,传奇、侠义小说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于后来的理论家都要费好多工夫分析,某个作品,哪一部分是早先创作的,哪一部分是后来创作的,是甲抄了乙的乙抄了甲的还是甲抄了丙的。如果说在当时、说书、讲史这些艺术门类,正是因为抄袭才那么繁荣的,这并不是一个笑话,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事实。
其实,民间文化一直是没有作者的,或者作者是不留传的。比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在元代的时候就被别的剧种借鉴了去,后来发展至《金锁记》等等,其实关汉卿也是抄别人的,他是根据流传于民间的《羊肚汤》改编的。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杨家将的故事,在宋代杨家将的故事很少,后来它被越来越多的剧种抄袭、模仿和丰富,从而变得非常庞大。
鼓励新作,是大家在呼唤好的作品出现,是大众对于陈词滥调的厌恶。的确,这个时代里,好的作品相对来讲少了一些。如果把缺少新作,缺乏创造精神的原因追究下去,我们会发现不止是因为没有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这一代的艺术家对于传统的积淀太单薄,致使我们和传统之间发生了巨大的断裂,加上这个时代如此浮躁,没有几个艺术家能够认认真真地继承传统,接受它的熏陶。比如说戏剧界,那些最有创造性的,最得到认同的艺术家,往往是很有传统知识的人,比如王仁杰,他的国学功底那么深,所以才能写出《董生与李氏》那么好的作品,一部如此吸引人的精品。关键原因就在于他对传统的极度尊重,他的深厚的国学功底。表面上看来,很多作品没有创造性、庸俗,是因为它模仿。模仿是因为创作者缺乏创新的能力,而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呢?正是时代环境之中的精神思想的萎靡,还有艺术家本身国学、戏剧功底的严重缺乏,他们对于传统的无知无视。今天的艺术家们,都是读了没有几部作品,看了寥寥几场演出,就开始写,就开始指望创造,这样能写出好东西吗?所以,没有创新,是因为没有传统的积累,所以要有传统积累。那么每一个人作出来的东西,自然就会有他的价值。所以,说一个时代没有创新能力,是一种表象,那么背后原因必须要知道。创新,不是呼吁、扶植就能催生出来的,而正是不懈地继承和积累才能够具备的一种能力。如果一种艺术理论连这点起码的常识都要背离,那这种理论就要害人。
每个年头,我们的戏剧界都要创作两三千部作品,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举国上下,两千六百多个剧团,一千七百个剧种,无一例外地创作着新剧目。然而这其中,到底有几个剧目有价值?我们把大量的资源都浪费在创作新剧目上面,浪费在几乎没有多少意义的原创作品上,这不仅是人力、物力、智力的浪费,也是资本的浪费,是时代精神的浪费!如果我们把精力投入到继承老一辈的文明,那结果一定好得多。要知道,在我们创新剧目的同时,不晓得有多少传统的精华的东西在失去,并永远地在人类文明中消失了踪影;在我们忽视继承的背后,每过世一个老艺术家都带走一些精华,他们会的戏,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全部继承和模仿。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今天的环境,这个多年来,太忽视继承、压制模仿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