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里(《缤纷》杂志主编):
展览很有意思,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正是我们在思考的,二十一世纪,我们的艺术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艺术有它稳定的一方面,但也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前,中国正面临从农业生活方式到都市生活方式的转换,从“生存”模式转化为“应有和可能”的模式,某种诗意的模式。人创造生活,空间是艺术的,生活用品是艺术的,艺术不可能离开这个时代背景。艺术品走向各个空间,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艺术家已不能再忍受孤独,我们看到他们参与生活的热情和欲望。都市生活可以理解为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这是一个现实。这个展览传递了二十一世纪艺术起步的信息。
邹跃进(艺术评论家):
展览有挑战性,说它设计感太强,应该是一种偏见。但是,这也没有办法。这个展览达到了策划的想法:艺术与生活的连接,有些问题可以从不同层次加以分析。
1、艺术与设计结合的想法,存在着一个悖论。展览想体现艺术与大众生活的结合,但又在美术馆展出。而博物馆恰恰是艺术脱离大众的地方。
2、仍然存在着艺术与设计的等级划分,比如,有一句话,说“把一件家具看成一个雕塑”。为什么不说“把一件雕塑看成一件家具”?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要把家具提高到雕塑的高度,这表达了一种等级观念。这恰恰是展览所反对的。我们在这些微观层面上如何把握住是一个问题?比如“波普”不是把大众文化变成艺术,而是对大众文化的一种反映。精英艺术大众化,大众艺术经典化。
总之,展览是成功的,策划人的理念在展览中得到了体现,其中一些作品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欧阳江河(诗人):
以轻盈欢乐为主题,体现了历史的变化,此前,一直是苦难得到推崇,推崇高、大、全、痛苦成为代表,当然传统中也有诸如“把玩”之类的愉悦的东西。“轻”是最难的,但它在最高处翱翔。
林明珠(展览策划人):
艺术作品不止是给知识分子看的,我们希望吸引更多不懂艺术的人,是更多的人支持现代艺术。未来的中国文化,依赖中国艺术。艺术是什么?是创造力。所有艺术界线,都应该被清除掉。我希望这个展览能推动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要让当代艺术吸引更多的人,不要让人害怕当代艺术。在这个展览上我用三个展厅安排了三个层次,即过去是曲折的,当代是彩色的,未来是光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