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民安(哲学家):
时髦、现代是当代社会的特征,现在是物质的社会,所以我认为展览“挤”是对的。琳琅满目、热闹非凡正是当代社会、消费社会的特征,人与物的关系是当代最主要的关系,比如人与物品,人与宠物成为当代的主导关系。这里的“物”有其自在性,除了被用、被买卖,还有它的深度。这个展览反映了当代社会物质化的趋势,让我看到了物质社会,消费主义已经来临。
朱其(艺术评论家):
艺术家的作品反映了对物的“爱”与“憎”,是一种矛盾的态度。艺术与设计是有区别的,设计只有一个情感——享受。
杨卫(艺术评论家):
任何边界在扩张的时候,人走多远,边界就会扩大到多远。这是一个悖论。我们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是有天下观念的,这个观念很大,比现在的世界观还大。不过,现在中国人的问题是:在走向世界的时候,反而表现得力不从心了,这也能从这个展览上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得出来。比如现在的中国艺术家烧陶瓷,一下子变成了一窝蜂。不是说艺术家不能烧陶瓷,而是为什么要烧,理由在哪里?有的行为艺术家,把自己的行为艺术也烧成陶瓷,这种转换,没有什么艺术的理由。而目前,中国当代艺术恰恰是这种东西在泛滥,探索性往往延续不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还得需要一个一个的个体去复活,而不能笼统地、概念化地去说。
这个展览的结构安排得很好,过去——现代 ——未来,三个段落,三个层次,使每个人进到展厅都好像进入到一个记忆的通道,像走过了一生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