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当承认,当代审美文化的最大变化,就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政治的日益开明和娱乐行业的逐 渐兴盛,以平民视角体现和反映大众情怀的行为与艺术,正在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景观。
仅以最能体现大众审美风尚的通俗艺术而言,诸如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等演艺明星,借助电视传媒和春节联欢晚会,挟“小品”表演持续走红的非个例事件来看,这种通俗风格的谐谑性表演之 大受欢迎与风行当世,与其说是这些人个人才艺的功劳,毋宁说是这些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精神及其 文化背景使然。如果逐一检索这些走红明星们的从艺轨迹,便不难发现,这些人大多出身东北且与东北土 生土长的二人转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干 脆换句话说:是东北地区的文化土壤尤其是二人转 艺术,给了他们驰名天下的内在资本。 赵本山,辽宁开原人,1980年进入西丰县曲艺 队当演员,1982年曾以主演二人转“拉场戏”节目《摔三弦》,获得全省小戏调演优秀奖和全国电视戏曲 “金鹰奖”,同年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1986年以二人转节目《1+1=?》获得东北首届民间艺术节 “最高探索奖”。
1990年以与黄晓娟合演的戏剧小品《相亲》,撞开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大门,并 获得综艺类节目评比第一名。从此引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创演风骚达10多年之久,至今未见 颓势。在走红小品表演的同时,兼及影视表演和制作。2002年发起举办了“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 2004年又举办了第二届。继2003年组建“赵本山二人转艺术团”之后,2004年初又在辽宁大学创办“本 山艺术学院”,以“着力培养二人转演员”为主要职责。 潘长江,吉林怀德人。1979年进入铁岭县评剧 团,专攻“小花脸”。1982年改演二人转。1984年调入铁岭地区民间艺术团,所演二人转节目《四圣巧 戏猪八戒》获省级奖。1986年与赵本山合演二人转节目《大观灯》。之后以与巩汉林、李静合演《对缝》 为契机转向小品表演。 黄宏和巩汉林虽然没有直接表演过二人转,但 他们的从艺环境都与二人转密切相关,都曾长期在包含着二人转的曲艺表演团体里工作和生活,应当说经 常间接地受着二人转艺术的熏陶与感染。其他如与赵本山、巩汉林等搭档表演过小品的高秀敏、李静等女 艺人,更是有过亲身表演二人转的经历。
正因如此,在他们所创演的“小品”节目中,人 们总是能够从其艺术的表现手法中,窥见二人转的影子,尤其是二人转表演中“说口”技巧语言表达的种 种痕迹,包括崇尚娱乐的喜剧精神。 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东北黑 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二人转艺术,是催生当代中国普通民众审美风尚的一个支点!
二 那么,二人转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它为何具有如此的能量与魔力? 作为一种地域性很强的艺术文化形态,二人转是指广泛流行于东北三省,横跨曲艺和戏曲两个艺术 门类,由一个人进入角色表演的“单出头”、两个人表演的“二人转”和三个或更多人以人物装扮方式。共三种演出形式组成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按照门类艺术的概念去看,其中的“二人转”属于曲艺中的“唱曲”范畴,“单出头”和“拉场戏”则属于戏曲或者戏剧中的“小戏”范畴。换言之,广义的二人转因包含了两个艺术门类而属于艺术 文化的范畴,狭义的二人转即两个人演出的“二人转”属于曲艺艺术范畴。多年前有人曾为二人转的门 类归属著文论战,但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二人转,各有不同的界定。关键要看演出时的具体节目形 态主要是曲艺特有的“叙述体”,还是人物扮演的“代言体”。
但无论怎样,二人转都是东北黑土地上生长 出来的一支艺术奇葩。 其中,两个人表演的曲艺型二人转,是二人转艺 术的原初形式和形态主体。两个演员分别彩扮成一旦一丑,其中旦角称“上装”,丑角为“下装”,一女一 男,一上一下,一“美”一“丑”,相得益彰;叙述统领,做舞配合;跳入跳出,模拟代言;唱说扮舞, 变化灵活;“千军万马,全凭咱俩”;以简驭繁,以一当十。 二人转表演讲究“说学逗浪唱”,出彩就出在表演现场即兴、狂放无忌,整个演出完全由台上的演员主导,乐队的调门也时常跟着演员走。特别是其舞蹈动作的“浪”,既会让人目瞪口呆、面红耳赤,又会让人会心微笑、暗自称绝。充满了音乐的即兴发挥和表演的热辣挑逗。再加上“说口”的大胆与戏谑、批评与颠覆,构成了这种传统艺术不同于其它艺术的魅力。自形成以来,在东北辽阔寒冽的黑土地上,风行200多年而不衰。
也正由于二人转的率性、火爆、直露和不羁,长期以来,对其表演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争论。但争论的焦点,无非是所谓“雅”与“俗”的风格界定,或者 “收”与“放”的分寸把握。比如近年为了改变一些二人转表演低级庸俗和渲染色情的“荤黄现象”,矫正二人转演出中粗鄙庸俗的非艺术因素,赵本山提出了创演“绿色二人转”的口号。尽管有人以为“绿色二人转”的提法,有将传统二人转统统归入“荤黄”的嫌疑,因而表示不满,但应当承认,提倡“绿色二人转”的初衷毕竟是好的,是为了引导传统深厚又魅力无穷的二人转艺术,能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但从当下的演出现实来看,有些“变形的二人转”比“荤黄的二人转”更值得我们关注。因为,“荤黄的二人转”虽然品位欠正,但形态尚真;而“变形的二人转”由于不再创演完整正宗的二人转节目,而是将原来用以招徕观众或服务“正曲”的诸般技巧与 手段,包括动作舞蹈、绢功杂技、发托卖相及其他绝活单展独卖,表面上是在展演和展示二人转的“绝活”,实际上已经蜕化变质为挂着二人转幌子的什样杂耍。
原本由口头“说唱”统领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的优势,面临着丧失殆尽的危险。从这个意义上说,影响当下二人转艺术发展的真正危机,首先不是所谓的“黄绿”问题,而是急需引起大家警醒的“真假”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无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二人转艺术市场发育不健全,艺术的创演和经营理念不成熟,缺乏审美的自觉意识和艺术发展包括演出收益的长远眼光,只顾眼前,单一追求娱乐效果和经济收益的恶果。至于随意越过伦理界线、不惜触犯道德规范的插科打诨与粗制滥造表演,即“荤黄的二人转”,不过是寄生在“变形的二人转”或者说“蜕化的二人转” 之中的一种内容上低俗的具体表现。由此看来,所谓“荤黄的二人转”与“变形的二人转”,不过是二人转艺术在滑向低俗与粗俗过程中一枚硬币的两个不同表面。只有在维护二人转艺术本体完整性即坚持二人转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去发展二人转艺术,才能获得这种艺术的健康生命,实现这种艺术既娱乐普通大众又滋育人们心灵的神圣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