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30年电视秘史

调侃剧的狂欢 《编辑部的故事》颠覆语言方式

  [卷首语]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间,有人从咿呀学步的孩童长成了翩翩少年;有人从懵懂少年变成了成功人士;也有人渐渐步入了蔼蔼暮年……三十年间的巨变自不必多说,其中有一样东西,不得不说是伴随着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一起长大的,那就是——电视剧。三十年间我国电视剧无论是制作、题材还是影响力都不断的发展壮大着,然而驻足回首,你是否还记得起那多年前曾陪伴自己度过一段段难忘时光的剧集?
    今天开始,搜狐娱乐将带您去回忆改革开放三十年间那些传世难忘的经典之作,还有那一段段你知道和不曾知道的故事……欢迎持续关注!【作者博客
    [怀古第一回:《敌营十八年》] [第二回:《血疑》、《排球女将》]
    [第三回:《射雕》、《上海滩》][第四回:《一剪梅》、《星星知我心》]
    [第五回:《西游记》] [第六回:《红楼梦》][第七回:《四世同堂》]
    [第八回:《渴望》] [第九回:《围城》]

第十回:调侃剧空前的狂欢 《编辑部的故事》颠覆语言方式

   走出《围城》的葛优和吕丽萍,在1991年盛夏又联手主演了一部“流传甚广”的电视剧,那就是至今仍被看做是调侃剧经典之作的《编辑部的故事》。如果说《围城》还是站在知识分子的视角带着“醍醐灌顶”式的机智与刻薄,那么《编辑部的故事》则完全放下了身段,以最普通大众的视角,通俗、诙谐的揭开了小知识分子的真实状态。它的一个基本立场就是,知识分子不再把自己当作大众的精神导师,而自认是有点儿小理想但贪嗔痴俱全的世俗之人。编导把让几位并不高于常人的编辑与各色人等交往、碰撞,从而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转型社会。

《编辑部的故事》彻底改变了一代人的语言方式
《编辑部的故事》彻底改变了一代人的语言方式

  每一部成功的电视剧都是天时、地利、人和风云际会的产物。《编辑部的故事》之所以那么带劲,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 其语言风格具备劲爆的喜剧效果。

    这部剧主要是室内拍摄,画面语言比较单调,主要靠的是台词的出其不意。从古到今,让人发笑的语言只有一种:制造反差。可以用特高雅的词语描绘粗俗的人,也可以用特雄伟的词描述特庸俗的人,还可以一本正经地出丑,或者故意把大的说成小的、快的说成慢的、滑稽的说成庄严的,利用语境的错位抖机灵。《编辑部的故事》第一次在电视里把文件语言、报告语言、政治语言倾泻在世俗之事、男女之事、凡人小事上,处处反差和笑料,着实新鲜过瘾。套用一个术语,这叫反讽。

  第二、 《编辑部的故事》摸准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小小编辑部中时刻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笑料
小小编辑部中时刻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笑料

   
1992年,是计划经济正式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是结束了三年治理整顿、经济重新腾飞的时候,是小平南巡讲述“春天的故事”的时候,是大批知识分子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放弃高蹈回归现实的时候,精英启蒙话语被不着边际的调侃消解了。此外,《编辑部的故事》在迎合和巩固社会主流话语的同时,又每时每刻都在嘲笑和解构着它。过去人们闻之肃然的高调、见之心惊的上纲、掏心掏肺的讴歌,在这里全成了另一种味道,全成了不着调的笑料,全没了杀气和力道。这自然和人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的心态吻合了,自然和“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回”的时代节拍同步了。

  第三、超强的创作班底。

  出品《编辑部的故事》的是中国电视界的一面旗帜--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立于1982年,是大陆第一家电视剧专业制作单位。八九十年代是“北视”的全盛时期,看看他们令人眼红的成绩单吧:《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一年又一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作品。近年来,虽然由于众多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的崛起,北视一枝独秀的局面不复存在,但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产力:高希希的两部优秀作品《结婚十年》、《幸福像花儿一样》,北视都是出品方之一。前一段播的《亲兄热弟》、现在正播的《金婚》都是北视的大戏。若论精品剧的数量,除了央视无出其右。

北视主任郑晓龙
北视主任郑晓龙

  郑晓龙是《编辑部的故事》总策划。1982年,郑晓龙来到北视。两年后当上主管生产的副主任,后当上主任,多年以来一直是北视领头羊,以上提到的作品几乎都与他密不可分。他是个成功的导演,代表作有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电影《刮痧》。他善于发掘人才,赵宝刚和冯小刚是他按管库工和美工的名义延揽进门的,最初发现并把王朔引进影视圈的也是他。九十年代初的北视精英荟萃,活跃着一批以郑晓龙为首的“小字辈”和“刚字军”:《渴望》导演鲁晓威、《渴望》编剧李晓明、《编辑部的故事》编剧冯小刚、《凯旋在子夜》导演尤小刚、《编辑部的故事》导演赵宝刚等。至今郑晓龙仍是业内的一面旗帜,去年到现在风光无限的《金婚》就是他的手笔。

时任编剧的王朔和冯小刚
时任编剧的王朔和冯小刚

  《编》剧的策划是朱晓平、王朔、苏雷、魏人、葛小刚、冯小刚、李晓明,编剧是王朔、冯小刚。据叶京报料:《编辑部的故事》当时有王朔、苏雷、冯小刚等六个编剧,他们先讨论故事和角色,然后分题目写。冯小刚写的是第7或第9集,剩下基本都是王朔写的。其他人写的都被毙了,最后署了“策划”的名。可以肯定,故事都是鸡一嘴、鸭一嘴地侃出来的,这个模式是从《渴望》开始建立的,说好听点儿叫策划。冯小刚在诸人当中最能放下身段、最得王式造句精髓,乃以“编剧”的身份上位。

赵宝刚如今已经是国内一线导演
赵宝刚如今已经是国内一线导演

  导演赵宝刚早年间是钢厂工人,1984年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在《四世同堂》里演过汉奸祁瑞丰,在《渴望》里做过导播,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当上导演。他既擅长王朔,也擅长海岩,《编辑部的故事》是调侃的颠峰,《永不瞑目》是言情的经典,《过把瘾》把调侃和煽情调和到一起,产生了1+1〉2的效果。赵宝刚还是当之无愧的造星高手,王志文、江珊、徐静蕾、陆毅、袁力、陈坤、李小冉、刘烨、于娜、孙俪、佟大为、文章等等等等。 如今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了。

  《编辑部的故事》之后,王朔操刀的调侃类电视剧连续上马,英达、宋丹丹、谢圆主演的《爱你没商量》,刘斌挑梁的《海马歌舞厅》,由于剧情薄弱,一味调侃,遭到观众的遗弃。王朔本人也在编写电视剧的过程中元气大伤,再也没写出轰动性的作品,一度远走美国。也就是说,《编辑部的故事》是王朔式调侃的最后一次狂欢。当然,王朔风格余波未了,英达、梁左后来筹备《我爱我家》时,王朔也是主要的策划者。1997年后,冯小刚系列贺岁片打响,其实还是沾的王朔的余光,这一点冯小刚自己也从不否认。可以说,王朔是所有当代作家中最深入大众心灵的一位,他改变了很多人的言说风格。

  
(责任编辑:spirit)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