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是中国第一部大型通俗室内剧,第一次摆脱了八十年代的精英启蒙主义而转身迎合大众审美情趣,第一次不再追求人性的深度而专注于营造煽情故事,第一次让“好人好到家也倒霉到家,不好的人不通情理到家”,第一次无障碍地直达大众心里,被他们目不转睛地关注和拥护,当然,也是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
八十年代只有文化界,没有娱乐圈。编导们想的是怎么表达关于社会和历史的宏大命题,没有人一天到晚琢磨拍个什么戏温暖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心。《渴望》赢就赢在先知先觉,早迈了那么一小步。它不再玩深沉、玩理念,就是讲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几十年的恩怨纠葛,前期焦点是“刘慧芳跟谁结婚”,后期主线是“丢孩子、捡孩子、要不要孩子、还孩子”。从角色设定来说,基本上都是性格单一的脸谱化人物——刘慧芳集中了男人心目中女性应有的全部优良品质;王沪生是小白脸没安好心眼,不成熟,糊涂虫,靠不住;王亚茹是个职业的麻烦制造者;宋大成是个“电熨斗”式的男人,负责熨平刘慧芳遇到的问题。它不再谈论个性自由和思想解的话题,而是回归到家长里短和世道人情。它不再追求居高临下的震撼,而是寻求对等高度的共鸣。它不再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只是要调动普通人的爱恨情感。事实证明,这样的定位相当有效。
除了思想情趣上的贴近,《渴望》还运用了很多艺术手段来吸引观众。首先是层出不穷的巧合。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一直就是中国传统评书罗织故事的重要手段。《渴望》的故事内核是“坏大姑子丢了孩子,被不知情的好弟媳妇捡到,养了多少年后还了回去”,这里头就有个巨大的巧合,怎么大姑子丢的孩子恰好就被弟媳妇捡着了?还有,好几组三角恋,每当三角中的两方单独呆在一起,必然被最后一方撞见。什么事儿一自以为机密,便迟早会泄露;什么话一想背着人说说,便隔墙有耳。真是消不尽的误会,解不开的乱麻,吵吵闹闹地延续了50集。
第二招就是“有话不说”法。这一招也是中国通俗小说的常用招法。几句话就能说清的事,偏偏不说,直到把读者急了个半死之后,才说了出来,而很有可能为时已晚。《渴望》里刘慧芳的心意完全可以早点告诉大成,小芳的身世完全可以早点揭开,编导就是捂着不说,一任误会和敌意绵延不绝。
第三就是地道的京味儿。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是北京市的文化单位,就好比地道的京味儿话剧只能在人艺的舞台上出现,地道的京味儿电视剧也只由这家电视机构产出。《渴望》当中最字正腔圆的是韩影扮演的刘大妈,她说的胡同方言如今有很多已基本不用。一个寡妇带着两个闺女过日子,一定得有精打细算的才干和横冲直撞的气势。这种才干、气势加上京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娜的名字也街知巷闻
src="https://photocdn.sohu.com/20081107/Img260507113.jpg" align=middle> |
凭借《渴望》和《好人一生平安》,毛阿敏和李娜的名字也街知巷闻 |
最后一个不能不说的是剧中的音乐,尤其是那三首传唱一时的片头和片尾曲。作曲家雷蕾是著名作曲家雷振邦的女儿,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1982年,她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影视音乐创作。《渴望》音乐是雷蕾和她的词作家爱人易茗合作的,两人在创作中互相激发。曾几何时
“好人一生平安”几乎唱响了整个神州大地,这句话至今还是社会流行语。主题歌《渴望》是毛阿敏演唱的,经过20多年的沉浮,她已经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殿堂级人物。《好人一生平安》是李娜演唱的,李娜是典型的影视歌手,曾为160多部影视剧配唱歌曲,获奖无数。1997年,李娜告别红尘俗世,出家修行。《每一次》是天津歌手张宏生演唱的,他后来还为《编辑部的故事》、《京都纪事》、《淮阴侯韩信》、《多情剑客》等电视剧配唱。
李雪健的代名词
src="https://photocdn.sohu.com/20081107/Img260507114.jpg" align=middle> |
“宋大成”一度成为李雪健的代名词 |
《渴望》大部分的拍摄是在搭建的影棚里完成的。拍摄时资金紧张,一度运作得非常艰苦,差点“流产”。郑晓龙、鲁晓威和赵宝刚等人几乎是咬着牙根儿坚持拍完的。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渴望》播出引起轰动,并在第二年获“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李雪健获最佳男配角奖。又获得第九届“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李雪健、凯丽、孙松、韩影包揽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四项演员大奖,这在金鹰奖的评奖历史上绝无仅有。李雪健以“宋大成”一角在两个评奖活动中分获最佳主角和配角,也堪称奇事。《渴望》的出现带动了通俗生活剧的全面开花,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多年以后,《渴望》剧组的人还在讲两个段子:一个是武汉市委常委会正在开会,突然市里的值班电话就被群众打爆了。问怎么回事?说武汉某个区停电了,群众看不着《渴望》了,急得不得了。常委会紧急停开,解决该区的用电问题。另一个段子是:《渴望》播出后,突然被公安部叫去参加一个庆功会予以表彰。问怎么回事?说电视剧播出期间,老百姓全都回家看电视,小偷和强盗也不例外,因此犯罪率下降了。
这些例子说明了《渴望》当年轰动的程度。那是个满城争说《渴望》的年代。往前、往后数多少年,没有一部电视剧能收获这么多的铁杆儿观众。
(责任编辑: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