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间,有人从咿呀学步的孩童长成了翩翩少年;有人从懵懂少年变成了成功人士;也有人渐渐步入了蔼蔼暮年……三十年间的巨变自不必多说,其中有一样东西,不得不说是伴随着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一起长大的,那就是——电视剧。三十年间我国电视剧无论是制作、题材还是影响力都不断的发展壮大着,然而驻足回首,你是否还记得起那多年前曾陪伴自己度过一段段难忘时光的剧集? |
第七回:《四世同堂》重整河山 严肃经典后生难及 |
两扇生绣的大门缓缓打开,“四世同堂”四个字陡现,高昂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响起。这就是1985年北京电视制片厂拍摄的28集电视剧《四世同堂》。电视剧刚一播出,不但引起了民众的追看,更因其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主流媒体中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四世同堂》就像一部长篇的历史画卷 |
|
《四世同堂》在1982年开始启动,在198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40周年期间首播,它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电视剧。当年播出之际,著名戏剧家、作家、话剧导演曹禺、蓝翎、端木蕻良、夏淳等纷纷在《红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称赞《四世同堂》的专文。据统计,10家报刊发表评介文章300多篇。”老舍夫人和儿子舒乙撰文称赞:“这部剧格调比较高,是个正经东西,它的题材严肃,演得严肃,拍得严肃,不做作,不假,不胡来,认认真真,这很难得。”
电视剧《四世同堂》能在当年取得如此之大的反响,主要还是五方面的原因。
一、原著博大精深
老舍原著是电视剧成功最重要的基础 |
老舍应居首功电视剧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原作的精彩。一部《四世同堂》,洋洋百万字,拿在手里真的像一块砖头。中国人经常用羡慕的口气提起19世纪俄罗斯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史诗文学,恨中国没有自己的《战争与和平》。我觉得《四世同堂》就是中国的史诗,既有国破山河在的宏辽历史背景,又有细致入微的市井人物群像;既有老舍熟悉的北平生活常态中的文化细节,又有大难临头时人们舞出的不同风姿;既有在死难的旋涡里淬火成钢的隐士,又有浮游在美食文化里全无人之风骨的蠹虫;既有被侮辱被损害民族的无以言表的悲愤,又有毫不留情的充满嘲弄的对鬼子汉奸的无情揭露。
二、改编忠于原著
电视表现更有深度 电视剧《四世同堂》由林汝为(执笔)、李翔、牛星丽编剧。在精神上完全忠实于原著,抽象文字具像化以后,那股澎湃的激情还在,民族气派和京味儿风格也还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北平底层人物中深入骨髓的“太平民”情结。祁老太爷作为“四世同堂”的尊长,把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当作自成一体的王国,他的信条是:咱北平是块好地方,多大的乱子,也过不了三个月。诗人钱墨吟沉浸在自己的诗画天地中怡然自乐,与外人素无来往;祁瑞宣主动扮演着撑持家庭的“长孙”角色,韵梅自觉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其他的京剧演员、剃头匠人、说相声的、拉洋车的,也都有稳定的职业以及和睦的家庭,只盼生活就这般平平淡淡到永远。这种懒散自足的心态被鲜血和枪炮声打破了,在日渐窒息的生存环境中,他们不得不重新选择自己的求生哲学和路向。钱先生觉醒以后送儿子去从军,感慨地说:“我只会在文字中寻章摘句,我的儿子却能在鲜血中写诗”。马老太太却更加胆小怕事:“日本人厉害吧,架不住咱能忍。忍住了气,老天爷才保佑咱们不是?”黑云压城,世道浇漓,离乱人不及太平狗,电视剧把这个痛苦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成就了作品的人文深度和情感力量。
三、天时地利人和创造收视记录
除了电视剧本身的魅力之外,《四世同堂》开播的时间也刚刚好。除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的大日子之外,还赶上了一场文艺思潮的交锋。1983年6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美化日本法西斯分子的电视剧《最后一幅肖像》,曾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四世同堂》适时播出,对此行了有力的批驳和反击。天时、地利、人和推动《四世同堂》创造了收视高峰。
四、演员功底深厚
人物栩栩如生归根到底,一部电视剧好不好看,关键还是人物。《四世同堂》选角的要求是:1、熟悉北京生活;2、素质好;3、形象与年龄符合小说中的描述,经过造型及排练能够成为“小羊圈胡同的人”。最后用的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演员班底,辅以各路高手和剧组幕后工作人员。
“胖菊子”李文玲 |
“韵梅”李维康 |
“招娣”叶蓁南和“小崔”陈强20年后再聚首 |
扮演祁老人的是邵华,青艺演员,已经去世。祁天佑扮演者高维启,也是青艺的演员。祁瑞宣扮演者郑邦玉当时是总政话剧团的演员,后来当上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胖菊子”李文玲当时还是副导演,现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职业演员。招娣扮演者叶蓁南拍摄《四世同堂》不久后改行,担任大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1994年还获得过“金话筒”奖。“祁瑞全”谢钢是著名演员谢添的儿子,也是扮演陈云的特型演员。“白巡长”黄少泉演了不少老头子,偶尔露峥嵘。而在当年那么多演员当中,现在最出名的当属“韵梅”李维康和“祁瑞丰”赵宝刚了。
著名艺术家李婉芬 |
周国治和李婉芬1986年春节晚会共同出演了小品《送礼》 |
写小说,最难写的是正面形象,最容易出彩的却是带有喜剧感的反面人物。这一现象在电视剧《四世同堂》里也表露无遗。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恐怕要数两个“反角”大赤包和冠晓荷。首先小说里给这两个人物的基础就好,两只苍蝇的臭脚深扎于肥厚的大粪中,能笑死人,也能恨死人。其次是李婉芬和周国治的表演没治了。李婉芬是人艺舞台上最有霸气和光彩的演员,在《四世同堂》之前,《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是她最有名的角色,《茶馆》里的皇后娘娘只有寥寥几句词儿,那种跋扈狂妄已然活现。她的表演主张是:“以生活为依据,力求真实自然,突出人物思想,不表演情绪”。最后这句“不表演情绪”恰恰击中了很多演员的要害。李婉芬一生多病,已于2000年冬天去世。周国治2007年3月病逝,他把那种“无骨小文人”的感觉抓得那么准。因为电视剧《四世同堂》大获成功,周国治和李婉芬两人也被请上了1986年春节晚会的舞台,共同出演了小品《送礼》。
五、好歌传世
《四世同堂》的另一个宝贝是主题曲:“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作词林汝为,作曲雷振邦、温中甲、雷蕾,演唱小彩舞——小彩舞正是京韵大鼓名角儿骆玉笙。
京韵大鼓名角儿骆玉笙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气壮山河 |
1984年,林汝为请雷振邦负责剧中所有音乐的创作。雷先生提出,《四世同堂》最好是选择最具老北京韵味的曲调,而京韵大鼓的韵律恰恰最接近这一表现形式,而且通俗、自然,易于被百姓接受。而且老舍先生就非常喜欢京韵大鼓,曾创作过《鼓书艺人》、《方珍珠》等作品。于是他们决定以汲取京韵大鼓中的韵律精华作为主题曲的基本曲调。确定了这一创作思路后,主题歌初稿很快完成了。雷振邦想起骆玉笙先生那曲韵味浓郁的《剑阁闻铃》,决定请骆玉笙演唱这首歌曲。骆先生认真地看完雷振邦先生的信和《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曲谱后,爽快地就答应了演唱这首歌曲。这首歌很好地抓住了电视剧的精义,获得中国首届电视剧优秀歌曲评选的金奖(1993年1月揭晓),至今传唱不衰。
《四世同堂》之后,老舍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90年代以来,沈好放导演、陈道明主演了《二马》,把马则仁的虚荣无能演绎相当传神,可是曲高和寡。马军骧导演、葛优和陶虹主演了《离婚》,味道纯正,反响尚佳。谷智鑫、丁嘉莉主演的《骆驼祥子》和张国立、何冰、李诚儒主演的《我这一辈子》则注水和改动较大,受到恶评。前两年还有一部黄磊主导的《月牙儿与阳光》,反应平平。新版《茶馆》由陈宝国扮演王掌柜,据说已经杀青。2007年底,重拍剧《四世同堂》杀青,导演汪俊,拍过《浮华背后》等剧,主要演员包括:黄磊饰祁瑞宣,蒋勤勤饰韵梅,元秋饰大赤包,赵宝刚饰冠晓荷。物是人非,不知这一版又会产生怎样的反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