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舒亚教授讲座-摄影:李博禅 |
在7月23日的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2013BICW)上,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许舒亚教授登上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台,与学员们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创作心得。
许舒亚教授毕业于上海音乐学员,又曾赴巴黎音乐学院深造。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教授创作了大量知名音乐曲目,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演出,此次他能够从百忙之中抽身授课大师班亦实属不易。
在讲座上,许舒亚教授首先介绍了他的作品《散》。这部作品完成于1995年,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元朝的散曲。在国内的音乐创作中,大多数作曲家偏爱以唐诗宋词等艺术形式为灵感,而许舒亚教授则采用了元朝的散曲,希望借此表现出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渗入中原音乐所带来的影响。音乐在创作中借鉴了散曲的结构,而中心音和中心音程也在整部作品的结构上起到支柱作用,并出现在每个部分的重要位置。在音色上,许舒亚教授用弦乐模拟了马头琴的音色,体现了作品中的少数民族韵味。整首作品的音乐风格展现出内蒙古音乐的特征,却没有直接选用带有明显内蒙古倾向的旋律,许舒亚教授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意向,而非采取被很多作曲家所使用的照搬民歌旋律的方式。
此外,许舒亚也介绍了他的作品《涅槃》。尽管现代人常用涅槃来比喻坚忍不拔与浴火重生的精神,但涅槃却本是藏传佛教中常用的词汇之一。通过这首作品,许舒亚教授希望表现西藏音乐高远纯净、朴素不加矫饰的神秘感。在作曲上,许舒亚教授用原始旋律派生出新的变奏,在多次的发展与变化后最终又回归简朴。而这种创作也反应了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的一些哲学思考,音乐在变化的同时反映出人的内心状态:从最初的躁动转为成熟,最终回归和平安宁的意境。
在介绍自身创作的同时,许舒亚教授也谈及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对作曲的思考与困惑。在早年留学法国时,法国正在流行着一股“现代音乐”的潮流。无论教授还是学生,在创作中都力图求新求变,而使用传统技术甚至只是使用传统的音乐术语都会遭人不齿。然而一味的使用现代技术,为了求新而新,作品也会失去自身的特点。随着音乐与时代的发展,作曲家们也逐渐意识到这样的问题,而追求自身的创作个性、寻找适合自己的音乐则再次成为音乐创作的主旨。
“有人说,作曲是天赋,是不需要学习的。假如真是这样,那么全世界的各大音乐院校早就消失了。”在讲座最后,许舒亚教授说,“学习技法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只有掌握了更多技法,你才能明白哪种更适合你,并懂得取舍。在学习阶段,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对各种技法进行尝试与探究,有了各种作品,你的音乐才能成长成熟起来。”(文/蔡晴 摄影/李博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