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西方作曲家在为中国乐器写作,只要我们把活动持续办下去,影响就会产生。”7月1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的2013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2013BICW)开幕式上,大师班执行总监、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副系主任贾国平教授再次表示,探索中国与西方乐器的结合是大师班始终不变的主题。
国际性的作曲大师班在我国并不常有,但在西方作曲界,此类活动却早已为人熟知。然而国外的作曲大师班根植于西方音乐的土壤中,对于民族音乐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探索始终有所欠缺。作为国内首个国际性作曲大师班,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已成功举办至第三届,而在每年主办方都会特别推出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核心的创作、理论学术讲座和研讨活动,内容囊括中国器乐、中西音乐结合和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动态等,力图对中国音乐文化进行深层次探索与全方位推广。在开幕式上,大师班任课教授也悉数到场,畅谈了自己对于多元文化与中西音乐融合的理解。
周龙教授目前任职于美国密苏里大学,2011年他的歌剧《白蛇传》曾获普利策奖,这是亚裔作曲家首次获此殊荣。他从小便接触中国民间音乐,并在求学期间尝试将中西音乐相结合,而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也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我认为一个人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对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幕式上,他表示:“正是由于我既了解东方音乐,又系统学习了西方音乐,我才会尝试将这两者结合,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迪特-马克教授来自德国吕贝克学院,身为欧洲作曲家的他同样热爱亚洲文化,并在印度尼西亚进行了长达十年的音乐研究,进而影响到了他自身的音乐创作。在谈及民族音乐的运用时,他认为技术和理论只是表象,只有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在音乐上做到表里如一的融合。由于每个人生活背景的不同,对于创作的认识也不能局限于民族,音乐并没有绝对的标准。随后来自意大利的卢卡•弗朗切斯科尼教授以及陈晓勇教授对于东西方音乐创作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表现出了对这种创作理念的支持与对亚洲音乐的浓厚兴趣,来自德国柏林的指挥马努埃尔-那利教授以及即将参演音乐会的柏林Zafraan室内乐团也对之后与民乐团的合作充满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届大师班上,主办方也迎来了多次参与活动的老学员——西北民族大学的师生们。每年夏天,甘肃兰州的西北民族大学都会在教师带领下派出十名学生参与到大师班的教学活动中,从第一届大师班举办至今已持续三年之久。“2011年我带着学生参加了第一届作曲大师班,每场讲座都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每一位专家都带给我们学术的享受。”西北民族大学的赛音老师说,“两年前我就在想,只要大师班一直办下去,我们就是大师班最忠实的学员。”
据悉,本届大师班将持续至7月24日。在此后的十天内,将陆续举办六场讲座、四场音乐会、十场研讨会以及工作坊、小组课、自由论坛等一系列活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