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新京报:《托斯卡》传统的神韵与现代的震撼

来源:新京报 作者:周黎明
2011年05月19日08:51

  中国观众不太接受太前卫的演绎,剧本中说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什么地方,最好不要太脱离太超越;但是,若拿一个几十年前的老套出来,恐怕也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强卡洛·德·莫纳科为国家大剧院打造的《托斯卡》既尊重传统又与时俱进,这尤其体现在威廉·奥兰迪的舞台设计中。

  国家大剧院新版《托斯卡》,是继《茶花女》后中国舞台上又一部世界一流水平的自制歌剧。说自制是指自己当老板,拥有自主版权,团队却相当国际化。这符合歌剧院的通行做法,即从台前到幕后,更不用说剧目本身从原著到作曲到故事发生地,均不受国别的限制。

  但是,在中国舞台上演出西洋经典歌剧,有一些因地制宜的规则,比如说中国观众不太接受太前卫的演绎,剧本中说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什么地方,最好不要太脱离太超越;但是,若拿一个几十年前的老套出来,恐怕也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强卡洛·德·莫纳科为国家大剧院打造的《托斯卡》既尊重传统又与时俱进,这尤其体现在威廉·奥兰迪的舞台设计中。传统的歌剧舞台很庞大很写实,大剧院这版《托斯卡》以写实为基础,但将透视做了大幅的夸张,第一幕的教堂柱子和墙壁都是倾斜的,似乎暗示着那个年代的扭曲,第二幕封闭得不透气,用高压的气氛而非刑具等道具来制造心理恐怖。

  这一版最精彩之处,是几个场景的变换。第一幕高潮的合唱,一般处理成合唱团成员满台转,以制造动感;莫纳科反其道而行之,演员基本不动,反倒让布景转起来,所产生的动感不仅跟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而且让观众感受到一环扣一环的视觉震慑。第三幕的开头和结尾把换景变成画龙点睛,没有一丝炫耀剧院硬件的幼稚,一切为故事和音乐服务,每一处布景的移动均提升了戏剧张力。

  有人把这种处理称作电影手法。其实,这是导演和他的团队不落俗套的表现,好的设计不是为了展示设计者的高明或者剧院的高级,而是让这些技巧和设备最充分地烘托剧目本身。对于歌剧来说,音乐是最神圣的,莫纳科把包涵在音乐中的紧张和冲突做了天才的舞台展示和配合。为此,他放弃了很多习以为常的做法,尤其是结局的主角自杀,往常是跳楼,被推到后台,这回是从很高的雕塑上跳下,跳跃时转到正对观众,其震撼不言而喻。如果这五米的跳跃进一步借鉴电影手法模拟慢镜头,效果必定更好。

  演《托斯卡》,光有唱功不够,必须有演技,必须全身心投入,必须让音乐的风暴把自己裹挟进去。这回的歌唱家们堪称会唱的好演员(singing actors),尤其演托斯卡的妮可拉·拜勒·卡尔波内更是学表演出身,入戏很深,其他演员也都摆脱了以唱代演的套路。即便不懂音乐的观众,当作普通戏剧来欣赏,都没有任何尿点。当然,对于歌剧迷,这一版更是可圈可点。就说第二幕托斯卡穿的戏服,看着眼熟吧?那就是玛丽亚·卡拉斯《托斯卡》唱片封面上的服装。卡拉斯是史上最杰出的托斯卡,沿用这套戏服,不是偷懒,而是向歌剧女神致敬,如同昆汀·塔伦蒂诺在《杀死比尔》中让乌玛·瑟曼穿李小龙的服装。

  普契尼的作品离我们很近,他表现的矛盾与情感都属于普通人共有的。威尔第展现的奥赛罗虽说是妒忌大王,但依然高贵无比,而普契尼描写的托斯卡虽是一代名伶,但无论是吃醋还是爱恨情仇都与普通百姓无异。国家大剧院版《托斯卡》不简单,在于同时满足了内行和外行所需,内行从视觉与音乐的重新结合中得到新收获,外行也可以体验到一次丝丝入扣的音乐和戏剧之旅。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