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电影产业月刊 > 电影产业月刊14 > 电影产业月刊14月号

电影产业月刊14:烂片日记 卖座烂片的赚钱之道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策划/三金
2010年08月24日16:14

  反思:何时让口碑主宰票房?

  2011年,WTO关于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裁决即将生效,这一次狼终于真的来了。中国电影危机四伏,中国影评更是积重难返。烂片也能赚钱不再是传说,而是活生生的传奇。虽然每年三分之二的电影不能进入院线,进入院线的至少三分之二要赔钱,但就在10%左右盈利的电影当中,烂片的占比相当吃重。目前影评、口碑对一部影片的走势影响太小,造成烂片越骂越火,佳片夸死了也没人看的现象。这当然与中国电影产业自身混沌不堪有着直接的关系,上下游每个环节都有着诸多难以用逻辑来推理的痼疾,影评作为电影产业的必要一环,处于很尴尬的位置,整体而言,是鸡肋。

  但这鸡肋吃起来还有些香,很多人靠这个讨生活,宣发公司、明星经纪、影评写手、媒体从业人员,都在这口大锅里捞饭吃。也正是因为佳作太少,导致受众难以从有限的(几乎都是有组织、有预谋、有控制释放出)信息中判断一部电影的质素。以《三枪拍案惊奇》、《越光宝盒》、《打擂台》、《我们天上见》为例,前两部电影的口碑无论如何都难以后两部相比,但是其票房却分别在九天之上和九地之下,贫富差距极其明显,当然这与规模有关。所谓规模以上的中国电影,是指投资、导演、明星、题材以及发行、宣传力度。中国观众首先要看规模以上的电影,绝大多数票房由其奉献,而中小投资的电影,即便是佳作,每年也只有三两部冲出重围。中国观众又善于跟风,对于公众事件有着极度饥渴的参与感,大规模的烂片他们也要先看了再去骂、明知道要骂也要先去看,而中小成本的佳片则可以等等再说,盗版、下载、在线都未尝不可。

  宣传部分中的文字影评,至少由定向委托、媒体约稿、自发写作的名博、微博、专题、专栏、帖子等组成,此外还有研讨座谈会、视频辩论节目和网络水军起到补充作用。在以上各种形式中,必须要指出的是,宣传公司通过控制看片会的节奏、以及与传媒及撰稿人的长期合作关系,取得了不可忽视的主导权,故而,无论是佳作还是烂片,在公映之前就能够形成几轮次的正向营销,尽管很多文章已经把电影支高到脱离实际的档次。日前,《上海青年报》用三大版来攻击影评人的报价,试图将所谓一线影评人(基本指名博和专栏作家)定义为贪婪、无原则的枪手,不过其中所谓的“明码标价”实在荒诞不经。假设受众有机会比对各种研讨座谈会上的专家、学者无私赠予的各种高帽,便会明白学院派的吹捧更是不着边际。

  当电影公映,之后的评论,无论是赞还是弹,都难以在根本上改变具体电影的票房走势。影评的指导性就这样被自我消解,这与中国影评人(网络、平媒和学院派概莫能外)陷于人情世故的网络之间无法自拔有关,更与他们平常的撰稿报酬太少,难以获得在社会中自由生存的机会。最终,在偌大的中国,几乎不存在独立影评人,也似乎不给他们稳定生活的可能。(话说远一些,在当前体制下,各行各业都难以有独立知识分子、知道分子的充分表达,相对而言,影评和球评已经是相当开放的领域。)综上所述,任何一部中国电影的上映初期,都难以出现足够公信力保证的影评。公映之后的影评、口碑对一部影片的走势影响太小,造成烂片越骂越火,佳片夸死了也没人看的现象。

  什么时候烂片不再是传奇?口碑能够影响票房?负责任的影评能够砸烂其票房?这就必须等待各种条件的根本变化,以下这几个条件相互纠缠在一起,任何一环的异化都将是灾难,都意味着中国电影在海外电影夹攻之下的沦丧。烂片的逍遥,最终将令中国电影失去活力,崩盘之后,中国电影则只能是花瓶式存在,点缀着满是外片的中国电影市场。拯救中国电影的未来,现在就要开始,时不我待刻不容缓。美国的传统媒体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专业影评人,而中国的网络影评要有着远比美国更多的发言机会(中国不仅有电影垂直网站,更有大量门户网站的电影版块),这是中国影评的机遇。目前来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中国电影和平面影评版面、网络专题及博客等阵地。

  首先,是2011年之后中国电影市场的格局即将出现绝对变化。当海外电影能够长驱直入以后,将彻底改变目前华语电影占据票房六成左右的局面,海外大片再加上有质量的中小成本电影,将在一定程度上将热钱、游资炒作出的华语电影泡沫挤碎。这些搅乱市场的泡沫粉碎,对于中国电影是刻骨疗伤,痛并快乐着。经过阵痛之后的中国电影,可能只有电影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相信是更大盘子里分蛋糕,那些有诚意、创意、执行力和完成度都有所保证的电影,将有凤凰涅槃的新生。

  其次,当中国电影和海外电影都健康发展,希望影评也逐步走向正态。宣发行为不再如此多使用盘外招,不再用红包来收买评论,这需要各种媒体都给予撰稿人更合适的稿酬,给予影评人以独立、自主和客观的可行性,否则单纯指责影评人是无济于事。

  第三,宣发公司及导演、明星、老板和金主,要认识到客观的评论,从根本上讲是有利于中国电影的长期稳定的前途的。电影公司的宣传推广和影评人的评论,本身是两码事,要学会分开。这就必然要求他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参考美国电影产业的宣传手段,否则如何应对直接在中国开展发行业务的好莱坞巨头?

  第四,影评人(包括名博和一般供稿人)要做到公众知识分子(最起码要做到有眼界的知道分子的自觉)的担当,身为传媒、观众和电影业之间的桥梁,必须要让自己摆脱被影响,这样才能影响传媒判断、指引观众选择、投资人选择题材,才能将烂片尽可能的扫荡。影评人并不比他们更高尚也不更堕落,他们也是从不同背景而来,对于电影有一份热忱,自然也希望中国电影的明天会更好。各种影评人也要相互学习对方的长处,形成影评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影评对于烂片的追杀,当然不是出一口气,而是对中国电影负责。口碑对于佳片的支持,也是对投资人和导演付出的肯定和鼓励,让有想法的电影有美好未来是影评人应该做的快乐事。电影是国人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影评不发挥必要的作用,也是影评人的失职和耻辱。未来正常的格局,应该是影评人独立发出声音,记录、指引、矫正电影工业的方向,而影评人获得应有的薪酬。

  当影评的口碑足以砸碎烂片票房幻想之时,就是中国电影再出发之日。中国电影要在全球出人头地,必须从各个方面都自觉做起。要从电影公司、传媒开始做起。上不了台面的事情,大家都要少做。水火既济、同舟共济,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电影和影评人在未来唯一正确的事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责任编辑:三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