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电影产业月刊 > 电影产业月刊14 > 电影产业月刊14月号

电影产业月刊14:烂片日记 卖座烂片的赚钱之道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策划/三金
2010年08月24日16:14

  危言论:烂片会毁掉什么?

  “一只老鼠坏一锅汤”,我们在讨论的烂片传说不只是一场传说,烂片们在市场上的表现对整个大的电影环境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烂片么,好莱坞也是烂片多多,至于么。”对于一年只有区区几百部产量的中国电影来说,烂片的比重增加、烂片票房的高低,所造成的效应绝对不可以被忽略。以下的烂片危言,有的还没发生,有的正在进行,有的已经对行业造成破坏。

  危言一:烂片赚钱后 什么烂投什么

  从去年贺岁档开始,《隋朝来客》、《熊猫大侠》、《越光宝盒》、《唐伯虎2》等“恶搞喜剧”的产量越来越高,投资人对此类题材的兴趣来源于恶搞鼻祖刘镇伟一不小心搞出的“大话”系列,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后续的影人包括刘镇伟自己都没有对这个类型进行深入挖掘,所有的桥段还是那些,于是同样的电影出一部烂一部。前年《十全九美》在奥运期间瞎猫“撞上死耗子”赚了一笔,愈发引得大家往这里砸钱。

  这就是烂片卖钱给投资人留下的“榜样”,恶搞喜剧、低成本恐怖片、山寨科幻,只要它们在市场上还能够卖钱,就会继续有人出钱。这种效应以后导致的局面就是:此种类型可能就此被做死。当我们看一部《荒村公寓》叫骂,看一部《异度公寓》叫骂,不可能三番五次进影院看《XX公寓》,观众有盲目性,但观众并不是盲人。“杀鸡取卵”吧,就这么一步步地把一个个本来还不错的类型逼到绝路。

  危言二:创作者被洗脑 自我感觉升天

  在一个还未成熟的电影行业,唯票房论对于创作者的影响就在于:慢慢地,不知道自己拍的是好是坏了。导演们本来拍的就是一部“烂片”,但票房不错,于是感觉飘飘然。这样的例子涵盖顶级导演、中生代导演以及刚出茅庐的“导演混混”。2005年,当众人都在对某大导演的“魔幻大片”口诛笔伐的时候,他拿着1.8亿的国内票房数据“很硬气”地鄙视大家:我是受观众爱戴的。不久之后,那段才华横溢的“血案视频”出炉。

  基于历史原因,中国电影的创作者们一直受“精英论”的影响,“自我习气”本就浓厚,市场对他们的创作应该有所指向。应该看到,很多电影是靠宣传、媒体砸出来的“票房宠儿”,这种表象,能越少影响到导演的判断力越好。

  危言三:烂片在毁演员 看那些无辜的“烂帝后”

  除去演技,有时候,演员当选为“烂片帝后”实属无奈,只因为他们选择了一部“烂片”。

  很明显,烂片如果越来越多,那“烂片演员”也会越来越多,观众不会因为周迅在《苏乞儿》、《孔子》中的演技可圈可点而对这两部影片有好感,相反,大家会提起“周迅演了某某烂片”。

  演员们在接戏的时候,小心再小心,但还是会一不留神接到烂片,烂片多得就像地雷,没准一个不小心就踩中了。

  演员是一块靠长期积累升值的“品牌”,被烂片毁掉,实在不值。

  危言四:该反思的还有媒体和影评人

  现在,有些人开始怀念《英雄》和《十面埋伏》那段时间的媒体声音了,翻开2004年的《新京报》,对《十面埋伏》美术、音响的夸奖,对故事不足的评价、对结局立意的讨论,有理有据有节,各种媒体对《十面埋伏》有不同的批评,基本上,都发自肺腑,只不过,因为角度的不同,会产生过于激烈和片面的“谩骂”。

  几年过去了,现在的影片,烂过《十面埋伏》的多如牛毛,但出现的批评声音反而比过去少。随着电影营销越来越多与媒体进行捆绑合作,媒体不知不觉地成为了电影宣传阵地的一部分。大导演、大卡司的电影,你想要更多的独家消息么?OK,我们合作,但是不许你有负面消息,否则,免谈。媒体就这样一步步地交枪,观众也麻木地习惯了报纸杂志上的“众口一辞”,反正观众觉得你说得好说得烂我都不信,还不如我自己去影院看个究竟。

  而中国的影评人,从来没有真正树起自己的阵地,独立性被不停地呼吁,而影评人队伍的鱼龙混杂也让这个团体的专业性大打折扣,谁对电影评论两句都可以叫做影评人?那观众不听你的就是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责任编辑:三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