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唐山大地震》-主页 冯小刚作品 > 媒体评论

东方早报:不要把泪水变成一种压迫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王泰白
2010年07月28日13:22
唐山大地震 本专题图片 CFP 图
唐山大地震 本专题图片 CFP 图

  《唐山大地震》很倔强、甚至很霸道地想让自己成为解释电影史的一个重要契口,它强烈地渴望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1亿美元的国产电影。对于这样一种野心勃勃,我毫无保留地赞成,因为我们这样一个电影小国,去年一年只有6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太需要蒸汽机式的庞然大物了,这不只是激发资本市场的贪婪,更重要的是数字会改变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社会对艺术的态度,会让思想之物在社会行为的整个评价体系中变得有分量一点。

  不过在电影洪水一般的宣传攻势面前,让我欲言又止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唐山大地震》的票房可以过5亿元、过7亿元,但是不要胁迫自己成为独断专行的恶势力,不要把自己相当普通的美学行为变成全民必修课,更不要胁迫大众在时代的迷惘之中饥不择食,这很可悲也很可疑。在声嘶力竭地呼金喊银中强调自己多么人文,这不诚实也不够磊落。

  有文章称《唐山大地震》是现实主义的现代化转变,委实不敢苟同。也许,主流意识形态在表意策略上可能希望做一些温和的改变,那么《唐山大地震》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就更值得怀疑了。华谊兄弟早期的商业奋斗和冯小刚(在线看影视作品)温和写实的戏谑态度如果还拥有草根电影团体的疏离感,那么从《集结号》到现在的《唐山大地震》可以看出华谊和冯小刚的转变,看出他们的温顺、妥协和工具化。在激情满怀的逐利行为之中,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华谊将利益最大化视为核心的游戏规则并不为过,为1亿元贴片广告的激烈甚至带点苦情的辩护其实不过是个表面文章,更大的心机其实体现在华谊和冯小刚对所谓现实的处理策略上,基本不愿和现实的钳制做任何的正面冲突,并且积极寻找共谋,当然我们明白这个共谋不可能是万千哭泣的大众。《唐山大地震》作为解决现实焦虑的一副效果不错的黏合剂,应该是得到了资本、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的高度认可,从这点上说,不管是华谊还是冯小刚的被工具化是绝对成功的。

  《唐山大地震》貌似在讲述历史,其实只不过是轻轻潜入历史的边门,在一个比较投机的跳台上转入了通俗情节剧的感情榨取和宣泄。在片头短暂的灾难重演之后,唐山已经成了一个用过即扔、面目模糊的词语,一个城市巨大的创伤被轻轻地翻过去,一个关于创伤的故事迅速被替换成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也就是说导演只是给一个骨肉相离的人间悲剧套了一顶唐山大地震的帽子,这种方法相当聪明和狡黠。为了面对地震,面对这当下中国最重要的现实灾难之一,冯小刚选择回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应该是占尽时宜,可是唐山在这里还是模糊的。我相信冯小刚导演的诚意,相信他对唐山大地震的知识储备,可是在电影的最终呈现上,唐山大地震依然相当扁平,唐山的毁灭和重建不可能只是靠方家的生离死别来负担,这远远不够。我相信很多人不会否认我的这样一个判断,徐帆(在线看影视作品)饰演的母亲对唐山大地震的意义肯定远远比不上罗伯特·卡帕镜头下的西班牙士兵对于西班牙内战的意义。

  在主观意图上,我相信冯小刚是在努力聚焦人内心深处的万分痛楚的,就像他自己说的要想尽办法打动观众,可是在客观的影像呈现上,这种痛苦更多地来自于故事本身的悲剧性,而不是从人类身体和柔软处散发出来的甘苦。

  对于唐山大地震这样的题材,感人是题中应有之义,不感人才是不对的,即便没有《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我们也知道发生在历史上的唐山的这场灾难是多么的苦涩、悲怆和沉重。可是在电影的整个发行过程之中,大众媒体似乎在积极主动地配合营造一种幻觉,唐山大地震巨大的痛苦似乎是由一部电影创造出来的,而这种煽情氛围的营造又把电影美学的标准捆绑在了大众的泪腺上,哭泣居然能够变成好电影和坏电影的分水岭,这恐怕不只是这个今年将达100亿元产业的荒谬,更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不济之处。

  关于发生在1976年的这出悲剧能否通过艺术语言再现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我们更需要面对的是应该用何种方法去梳理我们的历史,梳理我们杂乱模糊的集体记忆。不过,以目前的产业规模,电影在我们集体意识的舞台上又能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呢?至少在中国,电影还只是一个弱者的游戏。游戏归游戏,弱者归弱者,毕竟电影还是一门艺术。

  

(责任编辑:小书儿)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