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弄臣》剧照。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
第七届北京国际戏剧舞蹈季主打“跨界”和“融合”,而两部来自台湾的新编京剧《弄臣》和《金锁记》更是将这种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曹七巧”和“弄臣”两个京剧舞台上的新形象都大放异彩。
传统京剧戏迷津津乐道的都是一段段的经典唱腔,而这两部新编戏除了讲究的唱腔之外,在故事方面也更加耐看,使许多对京剧抱有成见的年轻观众更易于接受。
张爱玲的《金锁记》对于许多年轻观众来说早已烂熟于心,书中的曹七巧更是一个经典文学形象。京剧《金锁记》为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而选择了这个题材,可以说非常讨巧。但搬上京剧舞台后,故事布局与小说有所不同,京剧在年轻时的曹七巧身上花费了更多笔墨,强化了她的幽怨与愤懑,使她日后对儿女的折磨更为合理。剧中对于人性的深刻挖掘,使观众在欣赏京剧的唱腔之美外,也能感受到更多戏剧的张力。来自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小张表示,这是她第一次完整地观看一出京剧,虽然故事已经很熟悉了,但现在看来仍然别有一番味道。
京剧《弄臣》则将一个西洋故事完全进行了中国化改编,利哥莱托变成了黎永德。但原著所具有的戏剧张力和情感都毫不减色,当女儿受到伤害时,李宝春用京剧唱腔依然将父亲的那种歇斯底里表现得非常传神,令人动容。这种超越民族、国家的情感,也正是该剧制作人辜怀群选择《弄臣》来改编的根本原因。
作为新编京剧,《弄臣》和《金锁记》的舞台也都值得借鉴,虽然故事的发生地不是王爷的宫殿,就是有钱人家的深宅大院,但他们在舞台布景上都非常“吝啬”。几条从高处垂下来的纱幔就代表了宫殿和豪宅,一丛草、一个小土坡就到了野外,既跳出了传统京剧舞台的一桌二椅,又保持了传统京剧的写意。(记者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