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建国大业》主旋律的公益与市场之争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1月05日10:40
作为一部票房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巨无霸商业大片”和主旋律影片,《建国大业》从开拍到上映始终都是引人注目的文化话题。最近,这部在城市各大院线赚得盆满钵盈的国产大片开始通过“向祖国回报——庆祝新中国60华诞全国农村数字电影主题展映”的政府渠道与农村观众见面,许多农村群众得以免费观看。表面看似乎皆大欢喜,但是,《建国大业》引发的疑问——占用公共资源的主旋律影片该如何进行市场运作,却并没有得到圆满答案。
《建国大业》打造好看“主旋律”
《建国大业》公映前,制作方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就宣称该片拷贝量超过1400个,创造了目前中国电影拷贝数量发行之最;目前,该片票房已经超过4亿,成为中国影史上性价比最高(成本仅3000多万元)也是最赚钱的大片,无疑是史上“最牛”的主旋律电影。
《建国大业》着力表现1945年抗战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5年来波澜壮阔的史诗,导演韩三平、黄建新的构想是让那些英雄和枭雄具备鲜活个性与传神之笔,让他们自己演绎“历史”,于是这部长达2小时15分钟的大电影为我们奉献了众多“大人物”耐看的小细节:
毛泽东把香烟在鞋底按灭,果断下令东北野战军挥师南下;锦州战役之前毛泽东紧张得爬到了房顶上;周总理也是会发脾气的,冲情报组的同志一通狂吼;战役打完了,领袖们高唱《国际歌》,喝得酩酊大醉;蒋介石失败后枯坐台阶,满面落寞;充满朝气的蒋经国狠狠说出“只打老虎不拍苍蝇”……这与印象中硬邦邦的主旋律已有很大不同。
当然,纷纷加盟、不计片酬的100多位明星使该片大为增色。从商业的层面上说,它的影响力或将持续很久,也昭示了主旋律大片的未来——无论演员阵容、技术手段还是广告宣传、市场运作,主旋律都能摆出鲜活的姿态。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历史不算短暂,数量也洋洋大观,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许多主旋律影片艺术手段陈旧,市场效益差。《建国大业》则希望好看起来,让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乐于接受、主动亲近。
市场化体制决定了《建国大业》必须赚钱?
好看固然好看,但还是有很多观众看不起。《建国大业》在全国的票价均是当地最昂贵的,在云南昆明,每张电影票卖到40元~50元,超出市场平均价1/3;北京、上海则高达60元~100元。不少观众和媒体开始质疑:《建国大业》剧本由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和有关方面专家审读,经多次修改后批准立项、投入拍摄。影片完成后又交政府部门审查,多次修改后才领到《电影公映许可证》,同时又是新中国成立60年献礼影片。既如此,就应当讲一点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题材爱国,票价却不“爱国”,借一部国庆献礼片大把吸金,甚至以登上“吸金王”宝座为荣,先前标榜的所谓“无私”、“奉献”岂不成了忽悠、欺骗观众的谎言?而且借国庆华诞大赚其钱,是否有些不够光彩?很多网友希望,《建国大业》能免费放映或大幅降低票价。
“观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搞错了前提——《建国大业》只能走进影院挣钱啊,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纯市场化的商业电影。”云南昆明新建设影城宣传负责人徐峰介绍,目前中国电影院线发行、票房分账的基本模式决定了《建国大业》本来就不是公益电影,当然只能“紧盯票房”。
1993年初,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打破了以往电影发行的垄断体系,拉开了中国电影流通体制大规模改革的序幕;2001年底,广电总局确立了以院线制为主的发行放映模式,开始实现相对彻底的市场化运作。如今,全国院线共36条,影院约近4000个,作为批发商的院线与零售商的影院之间仍需靠票房分账维系利益。“通常,影院和院线之间的分账是五五开,其实院线也就拿很少的代理费,其余约40%~43%将返回给制片方。”徐峰认为,高度市场化的影院须承受巨大的票房压力,谁都希望自己拿到的片子“越赚钱越好”,作为投资了3000万元的中影集团,当然更希望《建国大业》不仅仅只是拿回成本。
公益放映不能成为中国电影业的短板
但是,广电总局为《建国大业》安排3个月档期并扫清进口片障碍,此举无疑使该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行政支持,在这样的“精心呵护”之下,“票价降下来”、“让更多观众看到”似无可厚非。
云南远传影视营销机构负责人邓景泽说,问题均有两面,如果说《建国大业》占用了公共资源,那么很多明星不计报酬参演,亦可算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回馈。其实观众争执的焦点在于《建国大业》等献礼片能否实现商业、公益的同步化,或这样的商业大片能在多大程度实现公益化。虽然不够公益算不上是商业大片《建国大业》的“原罪”,没必要苛求,但是我们应当转过身来审视“公益”的渠道出了什么问题。
撇开城市不谈,电影的公益放映集中体现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131工程)上。虽然《建国大业》正在通过这一工程走进农村,但限于目前条件,大多数农村观众仍将与这部大片无缘。昆明市广电局传媒机构和电影管理处处长甘德跃介绍,目前我国农村电影市场呈恶性循环的态势,2131工程虽为农村电影放映队配备了设备、资金等,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其发展,但仍困难重重:首先是电影拷贝太少,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影片少,商业大片更是凤毛麟角。其次是片源明显滞后,很多电影已经在电视上放过,农民已经没兴趣再看;为解决这一困境,数字电影应运而生,但它要求在各省份有一个大的接收站,涉及的经费投入又成了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第三是各地发行放映的补助仍是杯水车薪,导致大量农村放映员的流失。
“说白了,政府投入仍不够大。”甘德跃说。要立即逆转现实困境显然还很难,在业内看来,主旋律电影由从前的单位组织观影到现在的票房大卖无论如何都是进步,《建国大业》的商业、公益之争或许就是一个伪命题或十足的悖论。“现阶段,商业片只能寄希望于商业的途径,要把商业和公益混淆,很可能反而让我们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现在商业刚刚起步,公益短板明显,未来,我们只能希望把公益放映做得更好。”甘德跃说。记者陈鹏
(来源:半月谈)
上网从搜狗开始
视频策划
杨丽萍提菜篮逛车展 时尚与村姑仅一线之隔…[详细]
“我问:智慧还在不?你曰:女子无智慧,德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