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吴宇森与张彻
第一章:港片的泉源 :吸收传统戏曲
电影是外来的艺术形式,自不免受到美国以至日本的影响;但像中国这样的历史悠久,文化艺术大国,当然也有本土深厚的渊源。
各国都有不同的戏剧、话剧、歌剧、舞剧和音乐剧,这些都成为电影的泉源,从古至今,都有许多戏剧”搬上银幕”。另一个泉源,就是文学作品,小说拍成电影。其后有了电视,更特别适于篇幅巨大的作品,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古典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但电视不属本文的讨论范围。
中国旧时没有话剧,话剧也是从外国传入,当然也成为华语片一大泉源,这与全世界一样。中国戏剧的特色在传统戏曲,全国性的京、昆,和各种地方戏;其中有文戏也有武戏,都有歌和舞的成份,文戏侧重于歌,武戏侧重于舞,皆与外国的歌剧分别甚大。中国人的武打,无论南派、北派,都接近舞蹈,北派尤其明显,已有很多人指出,从制片家邵逸夫到影评家石琪,都看出这一点,我也说过甚多,无庸再谈了。
中国电影一直以话剧形式为主流,和西方相同,但吸收传统戏曲的因素,也很早就开始;那时电影的中心在上海,故首先吸收到是“海派京戏”,也受到当时的武侠小说影响,如改编自《江湖奇侠传》的《火烧红莲寺》。
早期的武侠片,情节取自当时的武侠小说,技术得自海派京戏,从上海到中心南移香港皆然,如《黄飞鸿》系列电影和学自海派京戏的“龙虎武师”,都十分明显。
改编自传统戏曲的歌剧(文戏)者也有,但大量改编都在中共建政以后,京戏如《杨门女将》,地方戏《七仙女》、《梁祝》,在海外都风靡一时。
然而好景不长,在文革未起前,文艺活动已由江青等“四人帮”主导,传统戏曲的电影化便划然而上,进入“样板戏”时代,但在香港和海外,改编传统戏曲的电影,却一时成为主流,这是邵逸夫“空降”主政香港邵氏的结果。邵氏在地方戏曲中独取“黄梅调”,黄梅调用“中州韵”比越剧等接近普通话,自是原因之一,但为什么不是京剧?我曾当面询诸邵逸夫,他的回复很一针见血,“黄梅调是自然发音”!确实,京戏的特殊发音,不自然,缺乏普通性,没有受过特殊训练的一般人,不易上口;港片之吸收京剧因素,尚有待于日后的武侠片。
[1] [2] [3] [4] [5] [6] [下一页] |
电视广播正副主席、邵逸夫方逸华伉俪名列权力榜榜首,上榜的艺人则有刘德华、周星驰、梁朝伟、张学友、曾志伟及陈奕迅等,他们除了在演艺成绩上获得一致肯定外...
07-09-10 08:52
|
·文原的眼 |香港娱乐大亨邵逸夫访问 |
·搜狐博客 |百岁邵逸夫,香港富豪榜 |
·搜狐博客 |香港影坛“黄金时代”大 |
·搜狐博客 |香港的电影王国---- |
·搜狐博客 |《向世界出发》/香港电 |
·歌手魔 |这是“演唱会”还是“演 |
·田启文 |加入娱乐圈必读心得(三 |
·谢苗 |息影10年,我无怨无悔!! |
·冯自立 |后天回京 |
·孙铭宇 |北京的大雾~ |
热点标签:刘德华 冯小刚 蔡少芬 快乐男声 朱军 赵薇 电影 大s 选秀 范冰冰 张柏芝 苏醒 郑钧 春晚 李湘 搞笑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