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798的模式非常像美国SOHO的模式。SOHO六十年代牵离曼哈顿,那里就遗留了一些废旧工厂和仓库。因为大,很适合做工作室,艺术家就聚集在这里。后来那里成为纽约现代艺术一个很重要的发源地。七八十年代就慢慢变成时尚的区域了。因为画家很多,很多画廊进去,现在是纽约一个很时尚的地皮,变成很贵的一个地界了。你去曼哈顿旅游如果不去SOHO的话一定很遗憾。798有点像SOHO,798就是个败落的工厂,厂房很大,可以做雕塑,巨大的雕塑,很多艺术家租用了厂房做工作室。
金:但是很快就成了商业味很浓的地方了,艺术家是不是又要逃离?
栗:花家地也是一个聚集区,还有索家村、费家村也是这样的地方。798很快热闹起来了,很像当年的圆明园,人来人往的,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画不了画,而且很快商业化,有些画家就又找到新的适合画画的地方。 索家村、费家村也是废旧的仓库,也很适合画家居住,也就成了相对集中的聚集区。
金:那是不是说,不管国外还是国内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就是艺术家找到安静和便宜的地方,而一旦形成了规模,就带动了消费,使那个原本荒漠的地方变成了商业或者说时尚的消费区。一旦艺术家聚集的地方成了时尚热点或观光景点,他们就开始逃离?
栗:对,这是个规律。我第一次去德国的时候,看见很多艺术家占了柏林墙旁边的破房子,有一个大楼,据说是失火后废弃的,那里破破烂烂的,门都没有,墙上还有大窟窿。艺术家把那里的墙涂得花里胡哨的。过了几年,我第二次去看的时候,那里面已经改装成了发廊、服装店,成了一个商业区。
金:艺术家净给商业做贡献了。
栗:没错!
金:最开始大家来北京的时候好像普遍还是有些理想主义的情怀,想脱离体制的束缚,想要过自由的创造生活。现在好像就很现实了,来北京好像更多的是寻求与社会的通路,寻求商业上的机会。
栗:这是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这在西方是很正常的,只是在中国显得不正常,在中国,艺术家应该是个有单位的人。而在西方,如果一个艺术家有单位,那你就不是艺术家。艺术家,就意味着你是自由的,是职业的。当然也有兼职的,但很少。主要是国外有艺术家赞助体制,还会有一些机构,是福利性质的,艺术家可以申请赞助。
金:西方社会对艺术还是有一个比较认可的态度。
栗:对,因为在一个社会里面,艺术是一个文明的标志,那是一种文化。
金: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对艺术价值的普遍认可。
栗:在中国文化是提供消费的,什么都是消费的,媒体、电影、电视,都是消费的,没有文化。
金:现在艺术家的生存环境比以前好点吗?
栗:以宋庄为例子,大多数艺术家生活得都还很拮据。只有少数人是可以通过艺术品生存的。因为中国没有艺术家赞助体制,西方有一些不能卖钱的作品,比如说行为啊,装置啊,也有艺术基金或者财团的赞助。
金:我们国家普通百姓对艺术品的收藏风气还没形成,好像也是一个影响艺术市场的重要因素。
栗:西方的普通家庭也会用艺术品来装饰家庭的。我在纽约住过一段,接触过一些画廊,还看见工人来买画,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习惯,人人都有这个习惯。但在中国,只有大款,还得是喜欢艺术的懂得欣赏艺术的大款才会买画,所以市场很小。我们这个社会没有一个商业的体制,没有一个艺术品流通的体制。另外大多数人都没有闲钱来购置艺术品。
金:我觉得跟时代也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八十年代好像是个理想主义年代,那个时候诗人、作家等等是像现在的歌星一样受追捧,我觉得那个年代还是崇尚文化和艺术的。九十年代以后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艺术家退到社会的边缘,成了边缘人。好像突然间完全断裂了。
栗:整个是个消费文化时代,比美国更彻底。消费文化是从美国文化中来的,但中国却是把美国文化中最恶劣的一部分发扬光大了。为什么影星啊歌星啊占据社会的主流,因为他们是被消费的,其他文化不被消费。
金:在您看来,艺术村落以后的发展方向会是怎样的,会更集中还是会更散落,更个体化?
栗:现在画廊开始出现的比较多了,798有很多画廊,宋庄这样偏僻的地方已经出现两个画廊了,艺术经纪人的群体开始出现,市场会越来越正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