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区的风险
我最初介入北京大山子艺术区的策展活动是在2003年初。据我的观察,大山子艺术区从产生至今一直处在风险之中。
北京大山子艺术区所在地也被称作“798厂”,始建于1950年代,当时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期的重点工程之一,由前东德援建。这片工厂包括6个独立分厂,2001年合并为电子企业“七星集团”。按照“七星集团”原先规划,这里的旧厂房将被拆除,重建为电子商业园区和高级写字楼。由于原先部分工厂生产不景气,旧有闲置厂房临时性地对外出租。在这里形成艺术区之前,有少数文化单位已经租用了这里的空间,如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工厂、《乐》杂志等。
2001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出版机构“八艺时区”迁入该地区,当年底一些艺术家也跟着在这里租用了工作室。由艺术家黄锐介绍进入该地区的日本“东京画廊”,于2002年10月在这里建成了“BTAP北京东京艺术工程”并举行首展,使这个地区获得了人们的关注。这些租金廉价、空间宽大的旧工厂车间开始吸引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蜂拥而至。其中“时态空间”租用了达1000平米的带锯齿天窗的厂房,成为至今该区域最大的艺术空间。2003年4月,由“时态空间”负责人艺术家徐勇和艺术家黄锐在该区发起了“再造798”艺术活动,正式为这里命名为“大山子艺术区”。至此这里已经聚集了近40家艺术和商业机构,以及30个艺术家工作室。
按照原本规划,这里的厂房在未来即将拆除重建为新的电子城。所以当艺术家开始租用这里的空间的时候,大多与厂方签的合同是3年。艺术家只是这里的过客而已,艺术家最终将随着原有规划的实施而离去。但是当艺术家作为房客举办“再造798”艺术活动来扩大社会影响,从而达到保留艺术区长久发展的时候,与房东“七星集团”的原有规划完全相左。当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试图进驻艺术区时,“七星集团”突然冻结了旧有空间的对外出租,试图通过限制规模来挽回由于进驻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单方面的“再造798”的口号所对这个地区原有规划的不利宣传。
该区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此后不断地举办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借助大众传媒的报道扩大艺术区的社会和国际影响。2003年“萨斯”期间,由徐勇和黄锐发起、冯博一和我策划在该区举办了大型的公益展览“蓝天不设防”,包括艺术区在内的60多位艺术家参与了此次活动,得到广泛的报道。2004年5月,艺术区举办了首届“DIAF大山子国际艺术节”活动。因为这里的艺术活动影响越来越大,“七星集团”在艺术节期间通过禁止出租车驶入厂区等规定,试图进一步限制这里的艺术活动。并且据称,这里的空间租赁也不再向文化单位开放。艺术节由于没有合法手续,在活动举办时不得不更名为“艺术月”。
按照常规,作为独立身份的驻区艺术机构和艺术家无论如何是难以与国营大型企业集团叫板的。但是随着驻区艺术家李象群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在2004年向北京市人大递交了保护该地区具有工业文物价值的厂房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议案,使政府行为介入了艺术区争执,同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同期的北京政协委员,也递交保护艺术区的提案。应该说保留和发展大山子艺术区,对在北京推动新的艺术和文化产业、提升北京的当代国际形象有很大的助益。但是艺术区的业主是“七星集团”,它的短期利益是通过重建该地区来解决企业的产业结构改造和数万名下岗职工的安置。集团与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的矛盾如果不通过政府部门的有效介入来进行利益调配,很难最终获得解决。北京市政府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艺术区的活动,但部分政府部门一直表示对艺术区的支持。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出台,但是随着2005年5月即将举办的“第二届大山子国际艺术节”的举办,会进一步推进社会对艺术区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