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外的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多吗?
栗:很多。上世纪初就有法国的蒙马特艺术家村,是最早的艺术村落之一,另外还有巴比松,在巴黎的郊区,实际上比蒙马特还要早,像米勒啊许多大师都在那。那些地方现在已经成了彻底的旅游区。当年的画室已经被别人买了,成了参观展览的地方,或者成了画廊。那个地方很像宋庄,因为是农村嘛,都是一个院子一个院子的,被隔开的,很像宋庄的居住方式。
金:艺术家喜欢扎堆,过一种部落式的生活,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栗:艺术家其实挺怕孤独的,他们喜欢交流喜欢聊天,在一起谈人生谈哲学谈艺术,所以容易聚集在一起,世界上几个聚集区都是这样聚集起来的,比如说SOHO,当时是个仓库。有人说圆明园是凡高们居住的地方,实际上是夸张了。因为当时凡高是从城里往外逃,而圆明园的人是从各地往城市里聚。聚集在这里不是因为艺术,而是因为生活。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的艺术家是生活在体制内的,有人给发工资,有人管生活,但也不自由,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我觉得圆明园的意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方式上的独立,即不按照“有国家单位”那样独立的生存,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意识形态在组织上的控制,以致形成真正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现在画画成为一种职业,这些人脱离了体制,想画什么画什么,想什么时候画什么时候画,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成了所谓的自由职业者。但是生活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没人管了,必须自己谋求生路。所以就聚集在了一起。
金:聚集在一起是迫于生存的现实?
栗:出来,是对以前的生存方式的一个叛逆,但又必须维持生活,所以跑到北京来,机会比较多。这是前提条件,圆明园确实也有一些人卖过画。而当时法国的一些画家聚集在一起是因为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的,比如说那个地方有很多酒吧,就成了艺术家们聚会的艺术沙龙。
金:也就是说,来圆明园不一定是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只是需要有这样一个地方来与社会打交道。
栗:对,圆明园里画什么的都有,也有画行画的。大家来这只是为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圆明园的意义就在于,中国从此有了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生活群体。在中国,公职就意味着你要有所付出,比如,在画院,你每年要交多少张画,什么题材的画都是被规定了的,这些都会对一个在职的艺术家带来一些影响,当他离开这个职位,走出体制,这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改变。当时有个宣言,是走自由艺术家这样的道路的一个宣言。但实际上在一起很少画画,喝酒啊,吵架啊,找女孩啊,也可以说很颓废,但是大家很放松,天天都像过节。后来到了宋庄就开始像是一种实验了,圆明园的时候是宣言,宋庄的时代才开始真的走入自由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因为每人有独立的院子,不像圆明园那样密集,在圆明园大家挨得很近,你可以很轻易的被人找到,被画商找到,被记者找到,你也可以出门随便就可以碰见另一个画家,轻易地走到另一个画家的工作室去吃饭去喝酒。但在宋庄不一样,被人找到并不容易,所以能使画家真正安静下来,开始画画。所以圆明园的自由艺术宣言,实际上在宋庄成为一个事实。
金:圆明园的生活状态给许多后来的画家留下一个错觉,因为在圆明园大家距离近,生活很好混,没钱也不怕饿死,到处都能蹭到饭,然后到宋庄来可能大家一下子会感到很失落。
栗:像方力钧、岳敏君,在圆明园的时候已经成名了,但是许多重要的作品是在宋庄完成的。王庆松在圆明园时代很贫困,但是在宋庄成名了。张鉴墙也是,鹿林是失败的典型,我想他是在艺术上下的功夫太少,太过于情绪化。来到这以后还是保持圆明园时期的状态,所以没有成功。
金:宋庄之后又有一些新的部落产生?
栗:宋庄之后就是798,上苑啊。
金:那边的性质是跟宋庄一样的吗?
栗:上苑有学院的老师,也有一批自由艺术家。
金: 那798与宋庄的区别又在哪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