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自由中的狂欢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从当年的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起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为止,上海进入它的“孤岛”时期。“八一三”战事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版图,上海影业遭到极大的打击,很多制片厂毁于战火,影人纷纷西去内地、南下香港,或者索性放弃了电影事业。
不过,随着“孤岛”偏安一隅相对稳定的局面的形成,新华影业公司首先乘影坛凋敝、无人竞争之机恢复拍片,大受欢迎,引得“华安”、“艺华”、“国华”等公司纷纷仿效。到1938年,经历了战火洗礼的上海电影业居然又达到了自己的一个新的繁荣期。
自由与繁荣的电影
把上海孤岛时期的电影业说成“自由与繁荣”,估计会有很多人不同意,其中最大的一个理由,就是这个时期的影业体现了最彻底的商业特性,几乎没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可言。但即使对这个时期电影持最严厉批判态度的人们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小小的孤岛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面制作了近200部电影,并且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无论是在电影的数量还是制作技术上,孤岛时期的电影业都达到了高峰。
回头再看当时的历史环境,电影的繁荣其实并非偶然。当时的电影已经基本解决了技术上的所有基本问题,可以拥有一个稳定的盈利模式,而另一方面,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同步上映也为国内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样本,最重要的,当时的孤岛上海,具备了电影业繁荣所必须的多种要素。
首先就是电影界的相对独立。虽然当时摄制的电影都需要经过租界当局的审查,并且还往往被大量删节,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电影的制作其实基本上不被任何其他力量控制,电影界惟一的老板就是电影公司,就是资本,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电影的快速产业化发展。从孤岛电影的发展史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资本的力量,正是电影投资商张善琨在1938年以《飞来福》、《貂禅》等一系列影片取得轰动性的成功刺激了孤岛电影的繁荣,此后孤岛上海先后成立了20家左右电影公司,而资本最雄厚的自然还是张善琨的新华影业公司,孤岛时期的一半以上影片都由这个公司出品。
第二是当时租界强大的电影消费能力。日军因为外交原因暂时没有侵入租界,使得孤岛成为当时最安全的地方之一,它也因此吸引了大量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队伍。事实上孤岛电影的发展和观众的狂热是分不开的,张善琨的成功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电影消费需求空前增长的结果。
第三点同样重要的是当时的孤岛拥有一个强大的电影创作群体。随着资本的投入,电影业很快繁荣,也吸引了一大批电影精英回到电影业。孤岛初期的电影几乎都以艳情、武侠、神怪吸引观众,这样的主题虽然能取得一时的商业成功,却不可能长期吸引观众,此时以杨小仲为代表的老一代影人的回归和以欧阳予倩、柯灵为代表的进步力量的介入使孤岛电影在创作上得到了最大的保证,此后的孤岛电影开始呈现出古装片与时装片,历史片与生活片共同繁荣发展的景象。
事实上,孤岛电影的繁荣和好莱坞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好莱坞电影正是基于强大的资本、庞大的市场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成为世界电影的旗帜,而在另一方面,商业化的好莱坞同样给了艺术电影相当大的生存空间,电影在成为盈利机器的同时并没有丧失艺术追求。
相比而言,虽然规模要小得多,孤岛电影也同样达到了这样的成就,它最大的成功,同样在于在保证了市场成功的同时,还摄制出一批具有进步意义,甚至可能在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优秀影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柯灵的《乱世风光》。可以说,在相当的程度上,商业化不仅没有使孤岛电影沦为完全的盈利工具,反而为中国电影的多元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讲,孤岛电影的繁荣给当代的电影界留下了太多的思考空间。
“花木兰”勇破票房纪录
《木兰从军》由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编剧,著名导演卜万苍执导,加上陈云裳和梅熹二位演员的演绎,在新落成的沪光大戏院上映厚,连续爆满三个月,接下来又在新光大戏院续映,又是场场爆满,打破了沪上电影放映史的最高票房纪录(此前郑正秋的《姊妹花》连映60天,蔡楚生的《渔光曲》连映84天)。不仅如此,影片还发行到全国,连重庆和延安也上映了。
《木兰从军》在重庆上映时,还曾发生过一场轩然大波。起因是片中有首插曲唱道:“太阳一出满天下,快把功夫练好它,强盗贼来都不怕,一齐送他们回老家。”有人认为“太阳”代表日本,于是策动观众冲入影院的放映室,将拷贝焚烧示威,并要求禁映此片。消息传到上海,张善琨灵机一动,将影片中的歌词“太阳一出满天下”改为“青天白日满天下”,这样,就化险为夷,重新在重庆上映,并取得意想不到的卖座纪录。
《木兰从军》给孤岛电影带来了曙光,沪上各影片公司纷纷拍摄历史片,海外媒体也相继予以报导和推荐。
“孤岛影后” 陈云裳
陈云裳1921年出生于香港,少女时代就能歌善舞,17岁时就拍摄了《天下为公》、《血溅宝山城》等影片,这时她只有十七岁。
1938年,上海新华公司《木兰从军》时候,老板张善琨专程到香港去物色女主演,当他看了陈云裳主演的《血溅宝山城》,并了解到她能说国语之后(当时能说国语的香港影星很少),就确定她为理想中的人选。随着《木兰从军》的热映,陈云裳逐渐成为影迷崇拜偶像。从1938年起,至1943年告别影坛止,陈云裳在上海一共拍摄了《一夜皇后》、《风流大姐》、《裸国风光》等20多部电影。
1940年,上海发行量最大的电影杂志《青青电影》举办“影迷心爱的影星”选举活动,陈云裳击败了袁美云、顾兰君、陈燕燕等其他红星名列榜首,成为新一届“电影皇后”。上海滩随即出现了“云裳热”。当时有很多商店都以“云裳”为名:云裳时装公司,云裳舞厅,云裳咖啡馆,等等。陈云裳影迷会也相继成立,即使远在鼓浪屿,也出现了一个陈云裳影迷会,并拥有会员483人之多。
1943年,当陈云裳完成了《万世流芳》一片之后,就和一位年轻的医生共结秦晋之好,随即激流勇退,宣布告别影坛。
“孤岛”奇人张善琨
公共租界与法租界成为日军占领区包围中的“孤岛”之后,上海主要的几家电影公司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最大的明星公司毁于大火,联华公司也在无形中解体,而天一公司早在开战之前已经悄然移师香港,另立南洋影片公司。中国影坛上名声卓著三大影片公司就此成为历史名词。
1937年底随着战事的逐渐远离上海,“孤岛”影业开始复苏。在这个时候,不能不提到张善琨,他是“孤岛”时期首屈一指的电影事业家,而“新华”在“孤岛”时期一枝独秀,是当时最大的电影公司。张善琨熟谙观众心理与宣传技巧,制片花样翻新,做广告更是拿手好戏。
张善琨由于是搞香烟宣传起家,对广告格外重视,《貂禅》等片的轰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广告宣传。《貂禅》一片战前本已开拍,由于战火主演金山等人撤离上海,而张善琨不惜代价专门带人到香港补拍。放映之前大做广告,并在影片上加映英文字幕。该片在上海连映70天,张善琨由此赚了一大笔钱。而“新华”的成功使得各家电影公司分外眼红,于是纷纷投资,恢复或开办电影公司,促成“孤岛”影业由复苏趋向繁荣。
随着公司出品的增多,张善琨为防止影片积压,以赚更多的钱,便又另行打出华新、华成影片公司的旗号,将新华公司的部分影片改用上述两家公司名义上映,可以不受合同的约束。1939年,张又向美商申请,由中美合组“中国联合影业公司”,张出任华方经理,下属三个厂,以免日本人找麻烦。
张善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噱头和投机取巧的方式迎合了观众,但毕竟生财有道,事业发达。(实习生 张悦 整理)
“新华”电影公司
由张善琨创办于1934年的新华电影公司,在“孤岛”时期最早恢复拍片。公司实力雄厚,人才济济,“孤岛”初期上海留下的11位导演 中,新华一家就拥有卜万苍、吴永刚、李萍倩等8人,演员几十人,男演员以刘琼、梅熹、顾也鲁等领衔,女演员则号称有四大明星袁美云、陈燕燕、顾兰君、陈云裳。其它公司拍片经常要向新华公司借人。1939年公司自建大型摄影场,拍片条件相当优越。新华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在“孤岛”时期共拍摄影片100余部,位居各公司之首。
坐标系 1937年
迪斯尼推出了动画片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作《白雪公主》,这部讲述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故事的影片当时被引进上海时,中文片名叫“新八仙”。
4月26日,德国轰炸机将西班牙北部小城格尔尼卡夷为平地,同年,毕加索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油画《格尔尼卡》。
5月6日,德国的“兴登堡”号飞艇在准备着落时发生事故,97名乘客和乘务人员中至少有23人死亡。此事件标志着飞艇在与飞机的竞赛中彻底失败,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