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狼烟录丹心
随着1935年华北事变的发生,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电影界的抗日救亡热情空前高涨。1936年初,由蔡楚生、周剑云、欧阳予倩、孙瑜、费穆不同电影公司、不同创作倾向的影人共同发起了上海电影界救国会,并喊出了“国防电影”的口号,他们希望用电影这个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担当起挽救民族危机的任务。
1936、1937年间,明星、联华、新华等电影公司拍摄了《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夜奔》等多部表达抗日救国主题的影片。其中著名导演费穆拍摄的《狼山喋血记》是最早问世的一部,也是艺术上最受好评的一部。
电影笔记
漂亮的“主旋律”
看《狼山喋血记》的前一天,在一个朋友家,我刚好重温了一遍梅尔·吉布森的《爱国者》。如果不是看史料,我决然想不到《狼山喋血记》是当年“国防电影”口号下的代表作。在“国防”的名头下,《狼山喋血记》和《爱国者》在我的心里逐渐合二为一。它们说的都是一个道理:面对猛兽、强权或者侵略者,不反抗是没有出路的。区别只是前者打狼,后者打英军。
让我感到有趣的一点,是这两部电影甚至连情节都大致相同:“敌人”来了——无论是狼,还是英国人——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默默忍受或者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但“狼”是不讲道理的,所以《狼山喋血记》中的李老爹和《爱国者》中的汤姆斯都惨遭不幸,刘琼和蓝苹扮演的夫妻之子也同时罹难。
不知道现在年轻人记得刘琼的还有几个,但知道蓝苹的应该为数不少,她自然就是后来的江青。我手里《狼山喋血记》的VCD影碟上,赫然印着“主演:黎莉莉、蓝苹、张翼”,如果我没猜错,这个“张翼”应该就片子中“张大哥”的扮演者,是片子中的男一号,他的名字印在蓝苹后面应该是颇受委屈的,蓝苹在片子中是彻头彻尾的配角,别说特写,正面的镜头都很难找。但事情总是这样,电影也好,其他艺术形式也罢,无不打着政治的烙印。里根当选总统后,他做二流演员时主演的电影也大受欢迎,这没什么奇怪。
1936年,目前定义下的抗日战争还没有真正开始,但其阴影已经开始悄悄侵蚀着我们的土地。在《狼山喋血记》拍摄后仅仅8个月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正式上演,所以我们完全能够理解电影艺术家们的“敏感的心”。用电影来反映政治事件和政治趋势,肯定不会是《狼山喋血记》导演费穆的独家创造。我这里可以写一点观后感,作为“国防电影”代表作的《狼山喋血记》尽管是当时的主旋律,但跟本文开头提到的《爱国者》相比较,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当然,你必须考虑到时代和技术上的差异——抛开它已经被人论述多次的象征、暗喻等手法的运用,即使从剪接、音乐等纯粹技术角度来看,也能给后来者很多启发,甚至震撼。片子中那些华丽的空镜头,完全能让人领会编导的博学、清雅和沉毅。三十年代的电影人能将各种手段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应该能让现在从事电影行业的很多人冒些冷汗的,正如30年代的郁达夫、沈从文等人的作品也使现在的许多写作者汗颜一样。
《狼山喋血记》告诉我们,主旋律电影不一定和难看挂钩,不一定都拍成波大无脑的《英雄》——如果你认为《英雄》不算主旋律电影,那么这一段可略过不读。
漫画作者朱德庸在论女性的时候说:“女人如果不性感,就要感性;如果没有感性,就要理性;如果没有理性,就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连这个都没有了,她只有不幸。”这话拿来说现在很多拍主旋律电影的导演,可谓恰到好处。美国“主旋律”《爱国者》、30年代“主旋律”《狼山喋血记》都摆在了我们面前,我很希望能坐下来思考点什么的不止是我一个人。 (王小山)
关键词
国防电影
1936年2月提出的口号,不过对其内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关于其题材,一般有两种看法,狭义的“国防电影”就是直接描写抗日斗争的影片;广义的则指所有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
《狼山喋血记》
国防电影的开山之作,1936年11月由联华公司摄制。影片以野狼肆虐村庄、猎户团结打狼的寓言故事隐讳表达了抗日主题,公映后,虽然因为导演费穆的艺术手法不为普通观众欣赏而票房一般,但评论界反响热烈,当时的32位影评人联名推荐,将之誉为“在中国电影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
《壮志凌云》
新华影业公司1936年底摄制,编导吴永刚,金焰、王人美主演。影片以盗匪暗喻日寇,讲述一村庄内民众与进犯的盗匪血战到死的故事。与《狼山喋血记》不同,本片不仅获得了舆论的好评,票房表现也不俗。
战火中的难产儿
虽然名为“国防电影”,但这些电影中却很少出现日本人的形象,很少有直接表现抗日的内容。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汪朝光研究员。
新京报:当“国防电影“的口号提出之时,电影界正在进行着新的分化改组,像《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国防电影”都是这些新改组后的电影公司出品的,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汪朝光:“电通”公司解散后主要创作人员进入了“明星”,成为了新设立的“明星二厂”的骨干,“明星”改组后即宣布“立即从事国防电影的摄制”,并且筹得款项开拍新片。“联华”也完成了公司实权的转移,创作人员有了相对自由的创作天地;1935年开始出片的新华公司则成为了国防影片的另一个重要阵地。
新京报:据电影史料记载,“国防电影”的拍摄并未得到着当时政府的支持,如“明星”曾经计划将国防剧本《最后一滴血》搬上银幕,但电影剧本检查委员会在审查剧本时,将原作删去大半,致使拍片计划流产。
汪朝光:这个情况是属实的。因为“电影检查委员会”必须紧密遵从它的政府的口径,不能偏离它所代表的政治主体意识。南京政府当时还没有确定对日本开战,所以行事比较小心,不想以一些情绪“过火”的影片来刺激日本当局。比如当时不准出现抗日字样,甚至连东北也不准提及。所以,像《狼山喋血记》这样涉险出生的影片也是用 “寓言”的方式隐晦地表现抗日的内容。其实可以从最近研究中可以发现,一方面,除了国民党当局的主动限制以外,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日本当局对南京政府施压逼迫其妥协的因素。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尽管限制很多,但这有限的作品,仍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舆论的好评,在市场方面也正应和了广大爱国群众的心理需要。(实习生 张悦)
链接
“刘三嫂”蓝苹
《狼山喋血记》的拍摄还有个小插曲。刚刚加入联华公司不久的蓝苹好不容易争取到了扮演“第二主角” 刘三妻子的机会。不过,在影片开拍之后,蓝苹才知道,这个“第二主角”徒有虚名。就连导演费穆为她而写的《蓝苹在(狼山噪血记)中》一文,也不得不这么说:
“这里我只介绍蓝苹女士。其理由是蓝苹女士所演的角色,是最容易被观众忽略的一个……在《狼山喋血记》中,差不多是每隔几百尺片,才将她放进一个场面,这种场面多数是一个镜头的场面,很少连续到三个镜头以上……”
导演的文章本来想夸奖蓝苹的演技,可是说来说去却成了叫观众不要“忽略”那“每隔几百尺片子”才出现“一个镜头”的女演员。
根据《狼》片女主角黎莉莉的回忆文章记载,在拍摄过程中,蓝苹多次纠缠费穆,要求给她的角色增加“戏份”。费穆表示自己不能擅自改动,且影片本身就是以群戏为主,无法答应她的要求。没想到十几年后,蓝苹摇身一变成了江青同志,当年的猎户刘三嫂成了中国的第一夫人。费穆从香港回大陆,想继续拍片,却接到江青“先写检查”的命令。费穆一头雾水,只好回到香港,不久郁郁而终,年仅46岁。
坐标系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在当年已经办到了第8届,当权者墨索里尼将影展控制为宣扬法西斯的工具,威尼斯电影节进入一段黑暗期。
2月,发行“条件反射”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逝世,他的宠物兼实验品——一只叫“墨索里尼”的猫也和他一起魂归天堂。
美国生物家哈克纳斯在四川觅得一只熊猫幼仔,取名“苏伶”,以“哈叭狗”名义把它带出中国,12月18日到达旧金山,这是第一只踏上美国土地的熊猫,展出时盛况空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