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第五届青年影像论坛,青年影像论坛,5华语青年影像论坛 > 第五届青年影像论坛动态

第五届青年影像论坛“国际制片人峰会”实录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11月04日15:38
点击进入组图
第五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之制片人峰会

  会议时间:2010年11月4日上午

  会议地点:亚洲大酒店

  会议内容:

  吴冠平:

  各位尊敬的嘉宾大家上午好!

  第五节话语青年影像论坛国际制片人峰会马上就要开始了,今天这个峰会要讨论的主题是制片体系和青年电影创作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青年电影创作不是一个个人化的创作,是跟一个团队、体系有非常紧密的关系,青年导演创作如何与这样一个制片体系融合和适应,并且发现其中的规律,利用一个非常专业的体系来保证青年电影创作既实现个人的创意和才华,同时又能够是市场所需要的作品。这是今天这一节峰会要讨论的话题。

  今天我们峰会请到了很多重量级嘉宾,他们是:

  日本嘉宾市山尚三,他担任了很多著名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也监制了很多作品,他本身也是北野武工作室重要的负责人。

  中影集团赵海城先生,他监制了很多作品,而且是中影青年电影计划最重要的推动者和执行者。

  台湾资深电影制作人叶如芬女士,叶如芬女士是台湾最具海外拍摄经验的制片人,她合作过很多年轻导演,还有很多著名导演,包括蔡明亮等等,近几年积极参与青年导演制作,她今天就是从一个台湾年轻导演拍片现场飞过来的

  文隽先生,香港著名制作人,不用我介绍,其实大家对他都很熟悉,从《我的兄弟姐妹》开始到今年的《人在冏途》

  还有凌平、谢晓东先生、戢二卫先生、来自马来西亚的制作人张子夫先生。今天他们也将带来各自不同的工作经验和我们一起分享。

  最后隆重地介绍今天这个单元的主持人郑碧雪女士,她也参与了很多年轻导演制作影片的工作,监制和制片人。今天由她来主持这一节的峰会,相信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合作。现在峰会开始!

  郑碧雪: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吴冠平先生请我过来主持这个峰会,我其实要道歉,因为我普通话讲得不太好,所以嘉宾要原谅我。

  其实我做制片人经验还没有今天的嘉宾这么丰富,我其实来是要跟大家学习一下,我们怎么样可以一起共同合作,把华语电影做得更好。我就不多讲了,因为我觉得嘉宾可以给我们很多惊喜,所以从赵总开始。

  赵海城:

  各位早上好!

  刚才主持人讲的确实像文老师、包括刘总,我们也都是合作者,这样一种方式实际上给我们大家提供了相对比较轻松、比较急迫沟通的平台,我只是从自己工作的角度把一些感想、操作上的一些方式、碰到的一些问题跟各位进行分享。

  中影集团是实行青年导演制片计划很多年,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起初的青年导演电影制片计划是中影集团和四五家,尤其是在海外有发行能力的公司进行合作。当初的目的是为了让青年导演有一个轻松、很好的创作和生产环境。投资的问题、市场营销的问题、发行问题都是交由我们公司负责。

  在推进的过程当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就是在青年导演电影项目的投入上跟它的产出产生了比较大的落差。当然致力于青年导演电影项目的发现、培育和生产,从中影集团的角度来讲,因为它是国营电影企业,有一定社会担当方面的考虑,更重要的还是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讲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有好的社会回报、经济回报,在操作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就是刚才讲到的投入和产出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我们做了一些调整。这个调整一方面是把青年导演所谓的概念和范围打大了,引入了一些像陆川、宁浩、徐静蕾、丁盛、尚敬等等,做了一个范围的扩大。从这个范围的扩大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操作上的无奈,还是希望进入这个计划的导演相对比较成熟,在自己对电影的把握上、对市场和观众的了解上应该有一定经验、有一定的作品给投资者、给制片人以信心。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有一个新媒体视听节目制片计划,主要针对网络提供短片,我们把一些青年导演计划里的人、编剧和导演、有潜力、有想法、有目的地往这个计划里引进。可能一开始让他们用自己的剧本、用自己的导演设想去完成自己的片子、对于他们来讲、我们来讲都有压力,而新媒体计划里投资回报、市场认可比较简单,有利于我们通过这样的实践给他们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从刚才我介绍的中影集团实行的青年导演电影制片计划里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扰,怎么样制片企业、制片投资、能够通过青年创作人员、青年编导、通过他们自己的创作实践被市场认可,获得市场认可。从制片人和制片公司角度,都应该有所收获。在这个当中做了调整,可以看到碰到的一些问题。

  今天来参加这样的论坛,我想就中影集团青年导演电影制片计划的简单回顾,我现在在公司里做的一些工作,也是天天要面对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导演去实现这样的项目,主要是面对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因此我想有两方面,从制片人、制片公司对青年导演、青年电影人才需求角度来看,我想可能刘总戢总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是我自己工作当中的体会,从制片人到青年导演,有一个词是急需,特别急需、特别着急,特别希望能够有能力把一部电影打造好,有潜质为市场提供机制。

  另外从青年导演对制片人、制片公司的角度来讲,我也有一些感受,也把它概括成一个词,我觉得是选择。先从后者角度去讲,把自己当下的一些感受、工作当中的一些考虑跟大家分享,有个可能不成系统,这个选择如果从操作上去讲,可能要求一个有拍戏热情,想为自己的戏找到资金的青年导演或者团队,让他们去选择,有了钱了还要挑剔,看起来不是很现实。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如果不做清醒的选择,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今天有饭吃、今天有活干、可能明年、下一次机会就没有了,因为你没有做很好的选择、不会产生很好的作用。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学术活动,听电影局张局长说过现在制片企业民营1100家,国营的制片企业30家,每年在电影局立项项目1800部,包括合拍片,产出影片500多部。他当时也问,看谁能够写出一百个导演,他可以一说就能够让制片人觉得这个人靠谱。他说他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来。这就是今天的现实,大量的作品跟能够承载市场容量的人才储备形成特别大的矛盾。某种意义上讲,投资公司多、进入电影界的钱多,从这方面讲、从创作的角度讲,并不是所有的投资公司、并不是所有的制片团队都是对于你,可能眼下给你钱了,都不是对于你将来自己可持续的发展、给观众、给市场提供很好的电影作品。

  另外谈到选择还有一个考虑,大家可能也注意到,确实中国电影产业,因为整体行业、业外资本、政府方方面面落到实处的支持,电影产业非常好,今年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我自己在一线,他们不断地在投、不断地有戏放在市场里,整体电影市场份额增加,但是单片回报越来越不好,或者风险越来越大。

  我自己体会是这样的问题导致的,早在三五年前一个制片公司负责人、投资公司老板对市场怎么样回报不是很了解,我记得有人把1亿票房当成一亿纯收入。而今天每一个人、我接触每一个搞电影的人账都能够算得很清楚,带来一个特别不好的从制片公司、投资公司角度带来一个不好的状态,电影的生产、电影的创作,是以不赔钱为出发点。这个话我是从创作者的角度讲,对制片人、投资公司也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怕赔钱、所以就要找大导演、大演员、要有大成本、做大的宣传投入。反而是电影本身,举一个例子,在座的很多专家,电影最初是杂耍,是它好玩、有意思、有人围观,后来弄成场所、有人愿意花钱去看。从电影投资、电影制片角度到底是以给观众、给电影消费者提供好的消费产品还是不能赔钱,从哪个角度确定你的制片方向、投产方向?现在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单片回报相对风险增大、有大明星、大导演、大制作的影片未必获得良好的票房,或者即便获得票房,也跟投入产出不匹配,总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状况,我觉得跟这样的投资初衷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这里引出一个问题,青年电影工作者、编剧、导演怎么样选择投资方,选择的功夫还是要有。

  另外再说说从制片公司的角度对青年编导的所谓急需,确实是很着急、确实是急需,因为今天的电影消费大家都很清楚,我记得自己2009年初自己说过,消费者、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越来越变成日常的行为。日常行为导致消费者在主动选择影片,并不是像以往说偶尔为之,或者你把它炒成事件、影片相对比较少、没有挑选余地,不是这样了。今天的电影市场存在的所谓上市的电影产品,也是令很多投资公司、制片公司头疼的。

  昨天跟集团发行公司老总在一块聊,他说11月份中影发行的片子30部,基本上一天一部。这个时候,电影消费者日益丰富、扎堆、分线供片不能成,所有的影片都是一个时间,所有空间在一个时间都是放一部电影,观众挑选的余地,使大量的影片导致回报率偏低。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还是要完成电影本身的回归,我总爱说一句话,要把电影拍得像电影。但是我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青年编辑和导演的接触,他们在这方面的基本功远远不够。

  可能跟别的人去说把电影拍得像电影是废话,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大家是业内、都在创作、都在投资、都在管理,把电影拍得像电影,我也不会概括理论,但是电影作为消费品的角度去说,他是自己要去花钱、自己开车或者坐公共汽车,跟一群人在一个地黑着灯待一个半小时,这就是电影的消费特点,你必须做到十分钟把这个人吸引进去,片子看完还要说这个片子不错。

  有时候我跟一些编剧导演沟通我的想法的时候,我们过去从艺术的、独特的角度会讲到有些手段、有些桥段、有些设计似曾相识俗不可耐,但是在电影消费特点支撑下,还有一个标准,是不是有效。所以我希望青年的编导、青年电影创作人才我们特别急需,但是急需的是这一类。

  刚才是我自己悟到的电影作为消费品。对青年编导,他和制片人的合作需要跨越一个门槛,这个门槛也从消费角度去讲,我有时候自己去体会,我为什么愿意到电影院看电影,我即便接到手机也可以讲我在审片,可以非常放松。电影院这个消费场所跟餐馆、公园相比最突出的地方就是放松。 当然我的一些同事、大家聊说是麻醉、不累,都对,我可以不主动地用情感、理智、社会经验方方面面判断。首先是放松。

  这个角度讲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进电影院,过去单纯从创作角度讲我们经常从剧本的方面说,有些东西适合电视剧、有些适合写小说、有些东西适合在网络、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进电影院。今天我再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自己工作当中再去接触这个问题,可能又变成另外一个门槛和考虑,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够进电影院,进到电影院的东西必须要首先满足放松这个特点。

  所以在这一点上,文老师他们在香港、包括好莱坞的电影,因为这些电影企业、电影工业、电影创作者被市场已经折磨得很多经验和教训,他们特别知道怎么样把一个电影、一个作品先包装好、让它能够进电影院,比如说香港电影的轻松、武打、好莱坞电影的类型,都是使一个题材、使一个人物、一个故事进入电影院门槛跨越的门票。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目前尤其是电影创作生产上,青年编导在这方面尤其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也在很真诚地写一个人物,很真诚地设计一个细节,但就是整体一旦你让它做出来的时候,根本进不到电影院去。

  所以有些人跟我提《唐山大地震》和《山楂树之恋》这两个片子说也不是,宁浩说小刚导演太厉害了,文艺片拍得那么高票房,我说严格意义上说这两部片子也不是适合进电影院,但是有一个特点,都是著名导演,他们曾经让观众在电影院里放松过。电影消费有一个特点,可以诞生明星、某些人对票房是一个决定。必须要把这个问题理清楚,进到电影院,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进到电影院,进到电影院是为了放松,但是仅仅放松完全不够,如果仅仅是放松,内容可以粗糙。现在对惊悚片有一个评价,惊悚不惊悚,看着发笑。曾经电影在中国不是日常消费的时候,对电影是一个放松。但是现在不是,现在消费者选择余地大,解决了进入门槛之后,还比较要有感情释放和感情参与。完全可以再去让观众跟着你哭,跟着你笑、跟着你惊恐、愤怒,电影还要讲愤怒、讲情感打动。

  这都是从我自己工作当中,包括市场,我们也有好的、也有做失败的。青年电影工作者的合作当中也有好的、也有不好的,都是实实在在自己的一些思考。

  就说这些,谢谢!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三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