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宏
 最懂中国观众心的电影人

  拍一部观众喜欢的电影并不难,难的是一直能够拍出来观众可以接受的电影,冯小刚在中国影坛不但引领喜剧电影的风骚,更能够跨越类型片分界。无论喜剧还是正剧,抑或战争和古装,无不符合当时观众想要的口味,虽然成败各有不同,但纵观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和制作人,冯小刚算是最懂得贴近观众心的电影人,他一直在拍老百姓喜欢的电影。无论是直接的喜感审美愉悦,还是潜意识中的代入,冯小刚都在举轻若重与观众达成精神共鸣的契约。当冯小刚寻找到《余震》,将之改编为《唐山大地震》,这部民族灾难史,恰逢其时的与当前观众急需宣泄口相遇。

冯小刚当年在《北京人在纽约》片场

  冯小刚之所以走上贺岁片这条路,甚至一举在内地成功引进这个概念并为此获益匪浅,根本原因还是题材困扰。1990年代中期的电影环境突然进入寒冬,有关电影当局的禁令层出不穷,冯小刚、王朔、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被迫进行转型或归隐。冯小刚的导演处女作是《永失我爱》,改编自王朔小说,冯小刚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干脆称王朔是“北斗星”,很多年后他还重申:“我一直强调不要走在别人的影子里,其实,我至今一直在王朔影子里”。 《非诚勿扰》可以看作是王朔、海岩、王中军、马未都、叶京、冯小刚、邬桑等等他们一代人的象征性总结,他们通过文字和影像与观众达成了“和谐”,但是分歧终端机只是貌似天才的发明,这个隐喻很特殊,欠扁。冯小刚在《北京人在纽约》成功之后,《一地鸡毛》、《月亮背后》、《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我是你爸爸》等四个作品连续泡汤,他变成了投资人圈内谈虎色变的“失足青少年”。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甲方乙方》令冯小刚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此之后,他再度回到做影视编剧、相声导演时把握国人心理期待最妥帖的时刻,冯小刚与葛优成为最佳拍档,后又与华谊兄弟长期合作至今。冯小刚作为公司股东和支柱性导演,必须为公司的发展做出牺牲和让步。只有电影开工,工作人员才有更多的收入,广告部人员才可以完成工作指标,这就需要他拍摄更多的时装电影,以便植入广告,《非诚勿扰》就是整合营销的极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