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真热,张纪中领衔的《射雕英雄传》更热。满天飞谣言,遍地选演员。今日的《射雕英雄传》较之当年央视版《笑傲江湖》的炒作热浪有过之而无不及。好不容易熬到了开机仪式,数百名记者云集北京,场面之壮观足可与剧中的武林大会相媲美。这份热闹是电视剧制作业的市场规律决定的,本不值得大惊小怪。谁让金庸先生大名鼎鼎而内地明星们又都在娱乐新闻的风口浪尖上呢?在这里想要探讨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究竟适不适合拿来改编成内地版的金庸剧集?
■读得酣畅淋漓改得不得要领
金庸的读者遍天下。有一种说法: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这不是夸张。金庸小说的知音遍布各行各业,但在内地影视业中,爱读金庸者众,但懂得怎么改编金庸的人少。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畅销书作家,如金庸、海岩、李碧华等等来说,最好的改编办法就是忠实于原著。第一,因为这些故事的传奇性和强烈戏剧冲突已被其图书市场的畅销所证明,只需将其视觉化就会非常好看;第二,这些畅销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已经深入读者心中,是经受过欣赏习惯的考验的,改编影视时随意改变,如让任盈盈进了妓院,只会倒了观众胃口。可是内地的电视制作人和导演往往忽视了这些规则,不屑于用镜头一板一眼地再现金庸的娱乐性,非要强加一些文化的深度或其他什么的给金庸电视剧,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其实,金庸小说及其改编电视剧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一种代表性产品。香港的电视剧编导论综合实力和才华虽然未必赶得上内地同行,但他们生活在香港流行文化的氛围中,并且熟悉这种氛围,改编金庸自然得心应手。而从已播出的《笑傲江湖》到刚开拍的《射雕英雄传》,内地电视剧制作者的大张旗鼓很有些不得要领。换个位置思考一下,你从香港找个导演来替赵宝刚导一把《过把瘾》,肯定味儿也不对。
■演员自有本领未必适合金庸
在创作观念的差异之外,明星制造机制和环境的不同也决定了内地版金庸电视连续剧难以达到港版金庸电视剧的和谐统一。论演技,那一拨又一拨演过金庸戏的香港明星都难望周迅、吕丽萍们的项背,而且哪一个版本的港产金庸戏都难以构筑像央视版《笑傲江湖》及眼下刚开拍的《射雕英雄传》这样啸聚举国明星的豪华阵容。但就是在这样一种“简陋”的条件下,运用港式明星制造法港版金庸戏推出了从翁美玲到李若彤这一代又一代的当红电视明星。反观内地版金庸电视连续剧,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屡屡把一些在金庸迷看来明显不能体现金庸笔下人物精神的知名明星如许晴、李亚鹏等放在火上烤。不是说这些演员不好,而是他们未必适合演金庸笔下的剑客、侠女。在这方面,我们不能不佩服港台电视制作人的独具慧眼与造星神功。同样面对改编金庸小说的电视剧,香港电视制作人是从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审美心理出发选演员的,所以才有翁美玲式的大红大紫。而张纪中们则是从名气和炒作的角度考虑人选,于是出现了吕丽萍和杨丽萍这两位国宝级艺术家加盟《射雕英雄传》出演女配角的匪夷所思之举。对于《射雕英雄传》这样的电视娱乐快餐,两位丽萍的出演称得上是杀鸡用上宰牛刀,快则快矣,只是有些不称手。当然,要说炒作,她们的加盟倒是给了张纪中一个支点,足以撬起整个舆论的地球。
■改编金庸有橘有枳
在改编金庸的问题上,从创作观念的把握到选秀的机制,京港电视人和制作机构都有天壤之别。总的感觉正像橘生淮南为橘逾淮北则为枳,改编金庸在港为橘,北上则为枳。也许有一天,我们有了港式的娱乐产品生产环境和欣赏环境(不是无聊八卦的娱乐新闻生产环境和欣赏环境),再翻新金庸电视剧也不迟。
■文/本报记者余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