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金庸,所以我喜欢”,这句话多少有点像新新人类的语言,简单但很能反映一种情绪,燃烧掉多余的脂肪和荷尔蒙。在文化领域这同样是一条实实在在的定律,虽然许多人或许并不愿认同,但大家却总是在不约而同中遵守,央视版《射雕》又让人们看到了去年《笑傲江湖》的影子。对金庸的朴素热情是一场大规模炒作的最原始资本,在这里面至少有三方是严阵以待的,主创方、媒体记者、金庸迷,三方处在一种既团结又斗争的状态中,追捧、反戈一击等各种多变的举动是可以预见得到的,就像3月份对待《笑傲江湖》一样,因为对“金庸”那种新新人类式的情结,往往是靠不住的,如果不是健忘的话,眼下人们对央视《射雕》的关注显然是有些热过了头。
在文化领域所有的偶像化热潮中,金庸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正因为如此,影视圈才会对他报以如此大的热情。尽管央视版《笑傲江湖》让金庸很不满意,但媒体想方设法也没从他那里套出更多的评论。也许正是由于金老爷子的“宽容”,使不少金庸作品改编剧得以纳入计划,这无形中助长了已经开始露出不良苗头的金庸热,盲目化崇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人们对一部电视剧应有的期望值。有时真的不明白,《射雕》何以引来如此多的关注;而从现在的一系列反映来看,这些“热点”固然可以为人们带来一定的快乐,但对产生一部优秀电视剧却未必有实在的益处,这让人联想起时下流行的“泡沫”一词。《射雕》在被媒体有意无意地煽乎下,已经开始变得有些飘忽了,关于《射雕》的一切宣传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导演、演员、故事都像一个个飞着的泡泡,只有金庸是恒定的,然后是一个接一个的辟谣……金庸迷也好、媒体也罢不知不觉中都在港版中找寻不同的依据解读央视《射雕》,给央视版《射雕》赋予超越的责任也许本身就是荒唐和飘渺的。
当年港版的《射雕》的确让人回味。那是一个人们的精神食粮与电视机本身同属紧俏商品的时代,《射雕》的成功是理所当然和众所周知的,那时候少男少女火热的情书中“靖哥哥、蓉儿”的含义远比现在的“GeGe、美眉”要虔诚许多。在某种程度上,港版《射雕》所体现出的记忆价值远远大于其艺术价值,与其说现在许多人仍愿意对它津津乐道,还不如说昔日的少男少女,已到了一个开始怀旧的年纪。
其实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港版《射雕》也只能算是一部普通的工业化生产的武侠剧,就算是可人的“俏黄蓉”翁美玲,以现在的审美观来看也不过如此。许多人将翁氏版的“俏黄蓉”比做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峰,这其实更多反映在情感层面上,而非技术层面。今天我们在将央视版《射雕》与港版相提并论时,或许忽视了播种经典的土壤已有了质的变化,无论我们的主创方、媒体对炒作多么的乐此不疲,“俏黄蓉”该姓翁还得姓翁。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其实都有刻舟求剑之嫌,80年代我们有独一无二朴素的心情,而今天我们眼中早已是见怪不怪的老茧,当人们对九阴白骨爪用怎样的电脑特技抱有极大的兴趣时,今天的《射雕》已注定不可能和当年一样成为时代情感的载体,这不是靠几个演员和导演就能决定得了的,这就是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