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
《影子爱人》、《画壁》、《精武风云陈真》等95%香港导演作品。
香港导演第三罪
想接又接不上地气,“去生活化”更难抵抗好莱坞
香港导演北上合拍多年,如今就市场而言,所有人都明白必须针对内地,但能拍成的现代题材本来就不多,其中成功贴近生活的更是微乎其微。去年底,内地一部小成本的《失恋33天》拿下3.5亿票房,所有人都傻了眼又红了眼。“接地气”的问题,前所未有如此迫切地摆在了北上的香港导演面前。
成功的例子似乎也有,比如彭浩翔今年三月的《春娇与志明》,男女主角跟导演本人一样从香港迁徙到了北京,后者近两年的完全京城生活,终于成就了这部貌似接上内地地气的片子。《春娇与志明》最初确实被认为是成功合拍片的新典范,京港两地的故事和演员融合得恰如其分,地域和文化差别相映成趣、毫无突兀之感。但与预期落差之处仍有,比如部分(新)北京人就表示无法接受影片对他们的调侃、边缘化处理。这种观感有着地域文化等诸多原因,但仅仅从影片本身看来,《春娇与志明》式的合拍更多在适应政策意义上,把纯港片搬到内地拍,故事圆熟流畅,人物生动有感染力,但文化认同度如何?确实有待商榷。
香港导演到内地接地气之所以难以实现,一是难,事业重心转移到内地六年、公司落户北京三年的陈可辛也感叹,合拍片最难的是对白等文化层面的突破,所以即使在北京工作,也不可能接到100%的地气,不可能拍得过本地导演滕华涛;二是懒,大多数北上的电影人仍如候鸟,不工作时立即飞回香港,在内地仍是一个不扎根的过客,甚少像彭浩翔般彻底把家都搬过去,真正融入当地生活的人。“香港导演这群人,来来去去都是自己一个圈子而已。是会交到北京朋友,但是是哪种朋友?是不是接触了一些生活在胡同的朋友?诸如此类。这个是不一样的。”影评人列孚说。他还认为,香港导演暂时不适合拍内地城市题材,因为南北文化本来差异就大,无论审美还是笑点也很不一样。因此即使是刘伟强和徐克,无论《不再让你孤单》还是《女人不坏》,拍出来自然跟香港完全不一样,但跟内地现实也相去甚远。
而更多现实题材的合拍片,走的却是“去生活化”之路。无论是警匪动作还是爱情,“去生活化”的类型片、往大制作方向发展,都是更符合商业计算的路线,虽保守但靠谱。所以《高海拔之恋2》的故事可以成立,但它不需像内地片也不需像港片,而诸如《证人》、《逆战》则是故事发生在哪里都没问题。这样很大几率会成功,当然,不会有超出商业意义的成功。因为每个地方的观众都最喜欢两种电影:好莱坞大片,引起本土情感共鸣的电影。王中磊也说:“我们会让创作趋于国际化,但趋于国际化严格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日本、德国、法国这样具备自己市场的国家,本土电影其实不是靠科技来取胜的,他们的年度票房冠军一定是类似《非诚勿扰》这样的电影。”所以如果单靠山寨好莱坞大片,无疑是以己之短搏他人之长。极端一点的《未来警察》、《机器侠》,你还记得吗?
未接地气
《不再让你孤单》、《女人不坏》、《我的野蛮女友2 》、《倾城之泪》、《极速天使》、《夏日乐悠悠》、《奋斗》、《亲家过年》……
去生活化
《高海拔之恋2》、《未来警察》、《机器侠》、《全城戒备》、《开心魔法》、《东成西就2011》以及所有喜剧类和古装类电影。
香港导演第四罪
打群星牌,为拼盘而拼盘
《越光宝盒》、《大内密探零零狗》、《全球热恋》、《家有喜事2009》、《花田喜事2010》、《最强囍事》、《八星抱喜》……看到这些片名,再联想到每部戏里最少七八位,最多号称58位的明星演员名单,你会不会根本想不起剧情,但却有一种密集恐惧症,或者吃撑了的呆滞感觉?如果说电影票房有公式可循,也不可能是单凭明星牌面计算,比如古天乐加陈慧琳加陈奕迅加Angelababy加吴君如加甄子丹……就一定大卖?如果是的话,那只能说明是创作方能力低下、投资方也缺乏信心,只剩下明星人海战术一条路。事实上,过多地堆砌明星牌面,也不顾其是否碰撞出化学效应、全明星阵容出演的有效性,这有多大程度是为了电影本身?就结果导向而言,根据过往的被忽悠经验,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影片质量和上映前的热闹吆喝其实没什么必然联系。所以群星拼盘,更多时候出于宣传营销的考虑。
事实上,主力靠明星催谷票房的做法,已经out了。前不久,王中磊在《南都娱乐周刊》主办的娱乐营销论坛上向本刊透露,华谊这几年在电影营销上,变化最大的就是越来越减少明星营销部分,因为单一靠明星去阐述一部电影,已经越来越难。而这些年,年轻人作为电影观众的主力,其眼界和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当他们越来越接受国际化的电影资讯,这时候营销一个靠堆砌明星阵容获得安全感和前期热度的片子,可以取得一时话题效应,以及脑残粉的热烈追捧,但对电影的口碑和长期发酵来说却毫无帮助。最近,冯德伦以导演身份参与的《太极》三部曲,演员阵容上虽有梁家辉、Angelababy、彭于晏、冯绍峰、舒淇、吴彦祖等群星,但却力图在精神上颠覆过往功夫类型,华谊也强调做营销和发布信息时主要回归电影本身。此外,过往打群星牌的思路,也导致了演员片酬的泡沫式增长,一部大堆头的群星拼盘电影,更是仅片酬上就需要支出投资的50%,而在好莱坞却可以留出66%的营销经费,对影片本身有长线的宣传铺排。相形之下,明星拼盘电影,只能促使影片舍本逐末地通过表面的明星阵容而非影片质量吸引观众,在创作、营销等链条上形成恶性循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