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戏曲

《牡丹亭》8年200场 白先勇:大梦醒来昆曲尤怜

2011年12月27日10:07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青春版《牡丹亭》火爆的背后争论从未停止。(资料图片)
青春版《牡丹亭》火爆的背后争论从未停止。(资料图片)
青春版昆剧《牡丹亭》日前在国家大剧院全本联演三天,场场爆满。(资料图片)
青春版昆剧《牡丹亭》日前在国家大剧院全本联演三天,场场爆满。(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 浦奕安 周劼人

  2011年末,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在国家大剧院全本联演三天完毕,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这是该戏自2004年首演以来的第200场演出。8年来,这部戏从水乡苏州走出,走向全国,又走到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让全球再度认识了昆曲这种起源于六百年前的古老剧种的巨大魅力。

  然而火爆的背后,争论从未停止:青春版《牡丹亭》究竟是弘扬昆曲还是“篡改”了传统?它的火爆是否掩盖了传统艺术传承遇到的空前危机?政府、基金、市场,究竟谁该为民族艺术的发展买单?

  面对争论,当初耗尽心血将青春版《牡丹亭》带向台前的策划人、来自台湾的著名作家白先勇,却异常平静地坐在记者面前,把8年来的思考娓娓述来:“8年,我的使命差不多尽了……”

  弘扬昆曲还是“篡改”传统?

  随情节变换的舞台背景、重新设计的身段表演、凸显身材的收腰服装、更为繁复的龙套伴舞、烘托气氛的音乐和灯光,甚至将一些本该由丑角扮演的角色,改为“俊扮”……和传统昆曲演出的大白光、素背景不同,青春版《牡丹亭》在舞美、服装、编排上都进行了一定的改良。

  《牡丹亭》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传奇,表现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主题,是中国古典戏曲中表现男女爱情的经典作品。

  8年来,白先勇为了让这位几百年前故事中的“美人”再度惊艳出世,从资金筹措、艺术策划到市场推广,他倾尽心力。然而,在昆曲业界和专家学者那里,却听到不同声音,甚至,当年很多因为青春版《牡丹亭》而入门的“粉丝”,如今也加入了批判它的队伍:声光电的加入,让《牡丹亭》越来越美、越来越雅,却不利于受众将注意力集中到演员的表演,是对演员舞台中心地位的破坏……这还是原汁原味的昆曲吗?

  那么,什么是“原汁原味”呢?

  女主角沈丰英一边在后台“打仗”似的卸妆,一边充满自信地回答:“我们三场二十七出戏,汤显祖的一个字也没有改,就是原汁原味的戏。”

  “这就是原汁原味的昆曲啊。”中国昆剧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导吴新雷看了6遍青春版《牡丹亭》,他投来一个和白先勇神似的“老顽童”笑容:“一方面展示了传统昆艺的演唱魅力极其深厚底蕴,一方面与日俱进地注入了现代剧场新的艺术元素。”吴新雷说。

  对于这些“新的艺术元素”,白先勇静静地解释起来:服装、道具、背景灯方面的创新,都由汪世瑜等戏曲界的“老师傅”提出,“像‘游园’‘惊梦’这两折戏,有些人主张用传统的演法,但我们觉得,现在的调整,更有青春生命,更美。”

  美在哪?白先勇笑答:“更繁复,更缠绵,更贴近,好看啊!”

  对昆曲之情应了一个“痴”字

  白先勇对昆曲之情,大概正应了《牡丹亭》里的一个“痴”字。追溯白先勇的昆曲情缘,几乎和他的生命同步行走。

  1987年,白先勇接触了上海昆剧团的《牡丹亭》,但仅仅是“起心动念”,还没有一个具体的策划方案跳出来。“尽管当时昆曲衰微了,变得很小很小了,但并不表示它的艺术价值不存在。”白先勇回忆。

  自“起心动念”,他便把挽救昆曲艺术作为自己首当其冲的职责。那时,距离儿时的白先勇在1945年,第一次在上海美琪大剧院看梅兰芳跟于振飞的《游园惊梦》,已近半个世纪。

  1989年,中国老牌文学刊物《收获》复刊,白先勇受邀发表短篇小说《游园惊梦》。写作成名的同时,他把小说改编成同名舞台剧,继1982年在台湾首演之后,1988年进入广州和上海的演出市场,由昆曲名伶华文漪担纲主演。

  直到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的昆曲梦才全面展开。8年,200场,辉煌的背后,老人却一直忧心忡忡:“急啊,因为大量的剧目流失。”

  传统文化,谁来买单?

  8年来,白先勇一直在为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募款,甘当昆曲“义工”。但这种个人募款,究竟能维持多久?“可能拍一个广告的诱惑,就把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好苗子拉走。”白先勇面露尴尬。

  8年来,青春版《牡丹亭》场场爆满。火爆的票房收入,难道还不够支撑并不“奢侈”的昆曲演出开销吗?据白先勇介绍,青春版《牡丹亭》的200场,有五分之三都是在校园和社会上的普及演出;剩下的五分之二中,大部分也都是国际展演;只有为数不多的是商业演出。

  “8年来直接投入5000万元。”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告诉记者。“我募集了近3000万元吧。”白先勇觉得,凭他个人力量,恐难再排演众多优秀剧目。青春版《牡丹亭》的资金困窘,似乎也引起了人们对于“谁该为传统艺术买单”的思考。

  “政府拨款或者成立专项基金,是昆曲传承的长久之计。”白先勇强调,“到英国和美国的演出,都是有人资助才能去的,但我想这个事情应该政府来做。”

  一朝“义工”,8年操劳。在为观众奉献上了一部精彩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同时,白先勇和整个创作团队,也把关于传统艺术传承的诸多问题,摆到了桌面上。

  《玉簪记》、《长生殿》以及明代剧作家李渔的一些经典剧作,已进入白先勇的视线。一边培养优秀演员,一边传承优秀剧目,已近耄耋的白先勇,在尽力延续自己的昆曲梦。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