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戏曲

“传”字辈昆曲弟子再聚首 献传统版《牡丹亭》

2011年06月17日15:29
《牡丹亭》
《牡丹亭》


  只要是唱昆曲的,谁没唱过“牡丹”?只要是看昆曲的,谁没看过“牡丹”?

  但是,一群以老人为主的演出队伍,坐火车从苏州来,6月19日晚将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传统版《牡丹亭》,只此一场。

  在如今已是遍地“牡丹”的风气下,这究竟为什么?

  今年,为庆祝昆曲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0周年,全国开展了很多活动,如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的昆曲展览、江苏昆山举行了多个昆曲院团的展演等,可谓是个昆曲年。但面对表面的繁华,众多昆曲艺术家和学者依然心存忧思。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认为,对待昆曲热,我们依然要有冷静的定位与判断,只有这样,昆曲才能有良性发展。对待昆曲,一定要持有“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思想。所以,面对现在社会上纷杂的昆曲演出,应向广大观众展示最正宗的昆曲艺术。他的想法与苏昆剧团原团长,著名昆曲编剧、导演顾笃璜不谋而合。不久前,田青到苏州与顾笃璜相见,邀请其麾下的“昆剧传习所教师剧团”进京演出。

  于是有了这出传统版《牡丹亭》,而这一“牡丹”又怎样与众不同?

  “传”字辈弟子再聚首

  传统版《牡丹亭》也是为纪念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90周年。1921年,苏州拙政园主人、狮子林主人等,眼见昆曲几近灭亡,便在苏州流浪儿童和穷人弟子中精选了50名少年,创办了昆剧传习所,所有学员包吃包住包教昆曲,这就是后来有名的“传”字辈。这群孩子学艺时的年纪在8到12岁之间,由苏州最好的昆曲教员担任师父。新中国成立后,这群“传”字辈艺人分别在苏州、上海、杭州担任教职,今天这三地最好的演员都是他们的徒弟。在苏州,“传”字辈的嫡传弟子是“继”字辈和“承”字辈演员。

  上世纪80年代,顾笃璜再次重组昆剧传习所,邀请“传”字辈艺人及其弟子,向年轻演员授艺,取得丰硕成果。而今,由“继”字辈演员和“承”字辈演员为主组成的“昆剧传习所教师剧团”,正以其纯正传统为业界所称道。在遍地“改革创新”昆曲和“适应现代审美”昆曲的包围中,“昆剧传习所教师剧团”始终坚持捍卫正统昆曲,把传播古典审美作为自己的责任。

  2011年的演出,均为这些技艺精湛的老艺人所担纲,虽然这个《牡丹亭》剧组只有10人,5人乐队,5个演员。这和动辄上百人的演出阵容相比,实在很小,却是最传统。

  田青幽默地说,既然白先勇以“青春版”取胜,我们必然不在青春上做文章。做一出传统版《牡丹亭》,也可释为“青松版”,让已经修炼得很纯净的老艺术家表演昆曲给年轻人看。昆曲不一定只是年轻的面庞才好看,昆曲看的是那细腻到极致的味道。

  剧本、表演尚“传”、尚“真”

  此次传统版《牡丹亭》,是根据汤显祖原著,并参考昆剧通行传统演出本选演《肃苑》、《惊梦》、《慈戒》、《寻梦》、《写真》、《诘病》、《离魂》七出,联成一叠并略加删节。1983年,这个版本曾由原来的江苏省苏昆剧团首演,一代名伶张继青担纲主演,轰动海内。当时就是顾笃璜导演的。将近30年之后,83岁的顾笃璜再度把该戏搬上舞台,一招一式更有心得,“我们只崇尚一个‘传’字!作者汤显祖活着的时候,就不满人们随意改动他的本子。汤显祖说:‘《牡丹亭》要依我原本……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现在通行的演出本有很多的改动,全不符合作者原意。这次的《牡丹亭》演出,是最传统的剧目、最传统的表演、最传统的组织构成与运作模式。”

  传统版《牡丹亭》杜丽娘的扮演者马瑶瑶原来是一位舞蹈演员,上世纪70年代末,转而参加江苏省苏昆剧团,学演昆剧,她有幸得到昆剧前辈的精心传授,唱、念师承有“一龙二虎”之称的“一虎”俞锡侯,舞台表演则是沈传芷和姚传芗两位老艺术家传授的。1983年江苏省苏昆剧团演出《牡丹亭》上集,马瑶瑶主演杜丽娘,她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可是时隔不久,正当大家对她抱有更高期望之时,出于家庭的原因,她移民美国了。转眼20年过去了,她身居海外,却未能忘情于昆剧,时常参加美国的昆剧雅集活动,所以对于昆剧艺术,不但没有荒疏,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她的艺术反而有所进步。

  据说马瑶瑶接到演出的通知,最初心里是不大情愿的,因为年纪的缘故。而后,她很快转变了想法,因为,很多人看了她饰演的杜丽娘后,认为是“最符合汤显祖本意的”。她说,我们的《牡丹亭》演出版本节选整理的原则便是凡发现通行演出本有不当的改动,一律按原著改回来。其实,杜丽娘的生活是很烦闷的,连后花园都不能去。当她看见满园春色后,先是欣喜万分,而后看见残垣断壁,看见纷落的花朵,看出没人理会这迷人的春色,又陷入哀怨的情绪之中。因为自然的春天去了还能返,而她的青春是一去不复返的。于是,她是在自言自语中睡着做梦的。所以,如《游园》结尾处,我们把一般演出版的《牡丹亭》台词不妥的地方按照原著改回,而且,按照这个情绪,很多演员唱这段时声音高亢明亮也是不恰当的,应是轻声哀怨的,这才真实。

  这样,本着“传”“真”的精神与本领,即使是到了这把年纪,演员们还是敢站在这个舞台上。

  对于传统版《牡丹亭》,千言万语也无用,你看了就知道,一个“小姑娘”的梦怎么会那么美!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婷)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