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音文化

“9-11”十周年祈祷复活:用马勒传递普世信念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周云
2011年09月08日09:10
纽约当地时间9月10日晚7点半,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阿兰·吉尔伯特将执棒该乐团,在林肯中心费舍尔音乐厅举行“9·11”十周年纪念音乐会,上演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在这场免费向公众开放的音乐会上,所有参与的艺术家都是义务演出。
纽约当地时间9月10日晚7点半,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阿兰·吉尔伯特将执棒该乐团,在林肯中心费舍尔音乐厅举行“9·11”十周年纪念音乐会,上演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在这场免费向公众开放的音乐会上,所有参与的艺术家都是义务演出。

在此次音乐会中献唱的女高音多罗莎·罗什曼
在此次音乐会中献唱的女高音多罗莎·罗什曼

女中音米歇尔·德扬
女中音米歇尔·德扬


  追思亡者、表达人们永志不忘的信念,承载这个功能的最佳选择,除了建筑、艺术之外,非音乐莫属。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它的情感力量比起石材搭造的建筑来,更有内在冲击力。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纽约最著名的交响乐团、这座城市的音乐大使——纽约爱乐乐团将用一场音乐会来纪念“9·11”十周年。此次,他们选择了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这部长度近一个半小时的交响合唱巨作,用宏大、悲怆的音乐为“9·11”的遇难者树立一座纪念碑。

  《第二交响曲》作于1894年,因为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斯托克的诗作《复活》,而命名为《复活交响曲》。马勒在这个乐章中展现自己就死亡给出的答案。“在那里没有任何审判,也没有罪人,没有正直的人;没有强权,也没有卑贱,没有惩罚也没有报应。爱的万能的感情,净化了我们走向幸福的极致。”

  美国纽约当地时间9月10日晚19时半(北京时间9月11日7点半),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阿兰·吉尔伯特将执棒该乐团,在林肯中心费舍尔音乐厅举行一场“9·11”十周年纪念音乐会,上演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考虑到时差问题以及为方便上海的观众收看,上海艺术人文频道将在北京时间9月11日11时延时直播该场音乐会。

  启发聆听者对生与死

  产生思考

  “9·11”事件虽然已过去十年了,可是当我们重新审视当天事发的影像,依然会感到震惊、不可思议和无法言说的悲痛之情。十年来,“9·11”对于美国和世界的影响依然无法全面、充分地估量。这不禁让人想到一句英语谚语“Elephant in the room”。“房间中的大象”,似乎很形象地描绘了“9·11”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巨大创伤和笼罩的阴影,它过于庞大,分量过于沉重,让人感觉它虽然无处不在,但却很难去面对它、化解它。对于美国人来说如此,对纽约人更是如此。“9·11”带来的创痛和伤口依然没有愈合。

  这种伤痛感,非常明显地体现在美国人对这场“9·11”十周年纪念音乐会的重视上。在这场免费向纽约公众开放的音乐会上,所有参与的艺术家都是义务演出,林肯中心的罗伯森(Josie Robertson)广场上的大屏幕将同步播放演出。演出之后,纽约爱乐的乐手将到广场上和听众一起举行纪念仪式,迎接“9·11”十周年这一天的来临。

  为什么纽约爱乐乐团会选择马勒《第二交响曲》作为“9·11”事件十周年纪念音乐会的曲目?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阿兰·吉尔伯特解释说:“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将能无比强烈和深厚地探究‘9·11’的记忆,这部杰作在历史和人类心灵中占据特殊地位,对纽约爱乐而言也是如此,它传达的关于重建和新生的信念是普世的。我们以此向十年前罹难的人致敬。”

  值得注意的是,纽约爱乐乐团在“9·11”十周年纪念音乐会上演出《第二交响曲》,并不是简单地就“复活”二字做表面文章,恐怕更是看中了马勒对死亡的更深层次的解释。众所周知,马勒的交响曲创作有个贯穿始终的命题,就是对生与死的永恒问题的考量。马勒一生创作的交响曲始终围绕这样一个主题来进行。早期,他试图从不同的方面寻找人生苦难与终极死亡的答案。晚年则趋向于对死亡的平和接纳。因此他的交响曲往往启发聆听者对生与死产生思考,非常适合这样一个为遇难者举办的纪念音乐会。《第二交响曲》的别名“复活”,属于马勒所有作品中对死亡的解释比较接近基督教文化的一部。对于信仰现代基督教福音派占主导地位的美国人民而言,这部作品在意识形态上是能引起很强烈认同感的。此外,马勒与纽约爱乐乐团本身有着非常深的渊源。不说别的,这部《第二交响曲》的北美首演,就是由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纽约交响乐团演出的。而这支纽约交响乐团后来就合并进了爱乐协会,最终成为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纽约爱乐乐团。所以,作品与乐团的亲密程度也是不言而喻的。

  并非简单地

  希望逝者“复活”

  这部作品包括5个乐章。如果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作品结构本身角度来看,马勒的《第二交响曲》是如何来表达作曲家对于死亡的认识和态度的?不难发现,《第二交响曲》第一乐章是一个巨大的葬礼进行曲,c小调。这是马勒经常用来描绘死亡的调性。

  就第一乐章的题名“葬礼”,马勒曾这样解说:“我所送葬的是我的《第一交响曲》的主角,我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到他的整个一生仿佛在洁净无瑕的镜面中反映出来。它又提出至关重要的问题: 你生存的目的何在? 你受苦是为了什么? 这是否全都只是一个可怖而巨大的恶作剧呢? 而我的答复就在最后乐章中。”事实上,马勒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为终章寻找适当的歌词,思考它的音乐和结构,他曾博览群书,细读整本圣经。后来他听到克洛普斯托克创作的《复活》,深受感动,并决定拿这诗篇写作《第二交响曲》的终乐章。至于第二、三、四等三个乐章,则以间奏曲的感觉创作,因此,全曲的重心也就在前后两个乐章上。

  马勒把第二与第三乐章当作跟在葬礼后的间奏,回忆和幻想。他说:“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参加了一个所亲近的人的葬礼,也许在归途中,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幅很久以前欢乐时刻的画面,就像一线明媚的阳光,没有任何云遮雾障,于是你可能把刚才发生的事几乎忘掉,这就是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是马勒最擅长的反讽手段的展现。这段乐曲的主题几乎完全来自《少年魔号》的《圣安东尼对鱼的布道》。此歌曲描写帕图亚的圣安东尼在湖岸上长时间耐心地向鱼儿布道,劝说它们改变贪馋的本性。鱼儿愉快地聆听布道,但过后重又各自追逐自己的猎物果腹。马勒这样解说:“当你从怀念的白日梦中醒来,而必须回到浑浑噩噩的现实生活中时,那无穷无尽的运动,无休无止的日常活动,没有意义的喧嚣奔忙,可能会使你感到不寒而栗,仿佛你在注视着灯火通明的舞厅中旋风般起舞的人群——而且是在外面的黑暗中看着他们,离开那么远,因此听不到那里的音乐。这时,人生似乎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个可怖的鬼蜮世界,对它,你将发出一声憎恶的喊声而退避三舍!”第四乐章是一个慢乐章,同样选用《少年魔号》中的歌曲《原光》,表现一种对神秘主宰力量的期盼和寻求。

  第五乐章是整部作品得名的原因。马勒在这里使用了四声部混声合唱。他对这个乐章的解说是:“在荒野中传来如下声音:人类的末日已经到来,最后的审判日已经临近……圣人与神合唱‘复活吧,复活吧,你可能被宽容。’然后出现神的荣光,奇异而柔和的光慢慢渗透我们内心。”

  事实上,这场纪念“9·11”十周年的音乐会上,《第二交响曲》同样不能被简单地理解成希望逝者“复活”。马勒虽然原先是个犹太教徒,后来改宗天主教,但他并非是个虔诚的信徒。这和他的师长布鲁克纳截然相反。马勒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信仰更接近于西方知识分子阶层在启蒙运动之后所形成的理性至上的观念,他对死亡的考虑是基于理性的,因此,对生与死的态度更加宽容。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