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音文化

音乐家杨燕迪胡咏言解析马勒:30岁后才能听懂

来源:新京报 作者:姜妍
2011年08月16日08:59
马勒(资料图)
马勒(资料图)


  上周末,指挥大师艾森巴赫在国家大剧院的一场演绎,将今年马勒系列的演出带入高潮。音乐厅外,关于马勒讨论的热度也渐渐开始升温。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与指挥家胡咏言,就在艾森巴赫指挥的德沃夏克经典音乐响起前,聚在一起大话了一场马勒。二人从不同角度解读马勒,谈话中偶有交锋,恰恰体现了马勒音乐的多面性。本报记者摘录其中的精彩片段,或许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马勒。

  杨燕迪:我30岁以后才认同马勒,太年轻听马勒可能有困难,我最早听马勒觉得乱。后来一个契机重新进入马勒,越听越喜欢,他那种哭中带笑、笑中带哭的矛盾音乐,要有人生阅历和机缘才能一下子进去。

  胡咏言:这一点我同意,1978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指挥,借过一个马勒的乐谱,只看了3页就还回去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入手。后来到了美国反而慢慢喜欢上了马勒,我觉得喜欢马勒是个很个人化的事情。后来(上世纪)90年代我带着“国交”到韩国演出,带的就是马勒第五交响曲,我应该是最早带着国内乐团在国外演奏马勒的指挥。

  杨燕迪:马勒虽然是我越来越喜欢的作曲家,但是我对他的喜爱也有所保留,他的音乐毕竟有问题,不过他的问题可能就是他的长处。比如他的第八交响曲,演绎得非常夸张。有一次我在微博上说“马八”不好,引起了乐迷攻击,虽然我是音乐学者,但是我还是愿意保持主观爱好。我更喜欢他的反讽和晚期风格,但不喜欢他的声嘶力竭。

  胡咏言:我可能有点不同意你对“马八”的评价,“马八”号称是千人交响乐,当年首演在慕尼黑进行,首演的时候组织者其实组织得一塌糊涂,这么多人。但是他很有推广意识,号称有千人参加演出,票都卖出去了,结果演出现场非常好,所有人都站起来,掌声持续20分钟。

  杨燕迪:我一直不喜欢“马八”,我更喜欢从侧面,微小的部分去理解马勒。如果让我说最喜欢的马勒作品,那就是《大地之歌》,这部作品里他已经对生死有了自己的答案,可以平静接受死亡。又或者像“马九”的第一乐章,他对死亡的接受平静有哲理,而同题材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就显得哭哭啼啼。总之我最喜欢的是他最小的部分。

  胡咏言:马勒的音乐里有个紧张度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他和我们一样,都是跨世纪的人,都是社会环境在改变。我们变得数字化了,而他那时代刚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钢铁、电灯产生,很多东西他不理解但是又必须接受。

  杨燕迪:这个我同意,所以在马勒音乐里有高度的复杂化,刺激、甜美、扭曲、色彩多变,我觉得他是站在历史的最后,能直接用旋律的美写出漂亮音乐的人。我肯定不是全部拥护他,但是他写出了前人没有写出的东西,并且植根于人性。听音乐是很个人化的事情,音乐的味道是语言描述不出的,真正的音乐一定要去感受。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