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新京报:话剧市场考验明星价值 应是锦上添花

来源:新京报 作者:天蓝
2011年08月24日07:49
陈道明阔别话剧舞台30多年后回归还是十分吸引观众的眼球。
陈道明阔别话剧舞台30多年后回归还是十分吸引观众的眼球。
刘若英突然宣布结婚,吸引了更多粉丝进入剧场,让话剧《在西厢》票房一路飘红。
  刘若英突然宣布结婚,吸引了更多粉丝进入剧场,让话剧《在西厢》票房一路飘红。
奥斯卡影帝、著名影星凯文-斯派西离开好莱坞后专心投入话剧舞台。
奥斯卡影帝、著名影星凯文-斯派西离开好莱坞后专心投入话剧舞台。


  明星参演话剧,是这几年比较流行的现象,今年“明星效应”尤为明显。比如不久前刚刚结束演出的北京人艺喜剧《喜剧的忧伤》,因为有陈道明的加盟,18场演出票不仅提前十天售罄,还创下了400多万元的票房神话。大明星的票房号召力与大明星重新回到舞台,似乎都给票房一针强心剂。可是在当今明星和舞台相互依托繁荣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明星效应”是不是令舞台剧市场出现新局面的唯一途径,这恐怕还是一个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市场现状

  疯狂的粉丝VS无形的荣誉

  由于早早卖完了票,《喜剧的忧伤》黄牛票在剧场外居然喊出了4000元的天价,这种火爆程度,恐怕连前两年大腕云集的《窝头会馆》也无法相比。

  8月9日晚,当陈道明在首都剧场演完最后一场《喜剧的忧伤》时,伴随观众的掌声,他激动得跪在了地上谢幕。“从来没这么火过”,这是人艺院长张和平当晚对该剧的评价。而紧接着在保利剧院上演的林奕华的《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简称《在西厢》),因为有传出婚讯的刘若英的加盟,5场演出票房全满,总票房达300万元。

  大明星参演舞台剧,不仅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而且也让他们的粉丝走进了剧场。北京人艺宣传策划处处长孙丹告诉记者,《喜剧的忧伤》演出期间,曾有过一位粉丝买下10万元票的现象。而记者从《在西厢》剧组也了解到,刘若英的粉丝团居然买下了好几场的票支持偶像。

  除了《喜剧的忧伤》和《在西厢》,今年初导演田沁鑫执导的《四世同堂》,也是以全明星的阵容让该剧火爆大江南北,年初在北京的14场演出,更是获得了近600万元票房的骄人成绩。田沁鑫告诉记者,虽然《四世同堂》起用了很多明星大腕,但并不是为了拉粉丝票房而为之,“舞台才是这些演员的母体。”采访中,田沁鑫还举了孙红雷的例子,“孙红雷在台湾演出《四世同堂》时,虽然只是演了个串场的说书人角色,可面对现场一千名观众的掌声,他还是没能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他说作为一名影视演员,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集体为他鼓掌,这种直面观众的欣喜感从来都没有过,也只有舞台才能给他这样的殊荣。”

  明星心态

  舞台的引力OR创作的动力

  演出团体邀明星参演话剧,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票房,不仅会有粉丝捧场,也会为演出增加不少宣传亮点和炒作的噱头。而明星回归舞台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好像在职进修。”不久前,刘若英在参演《在西厢》的时候,谈到演出话剧时这样对记者说。她曾表示,回到“林奕华”的怀抱,原因就是希望学习到更多东西,尤其林奕华是那种“让她几度陷入表演的痛苦深渊时都会把她捞起来的人”。其实明星参演舞台剧,多数会用“充电”“学习”来解释。包括陈道明几个月前加盟《喜剧的忧伤》之时,也曾表示是来“回炉”。

  “毕竟我是学话剧的,我尝到了话剧的甜头。而且演经典戏剧,得到的肯定和赞誉,是拿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王斑,是一直坚持站在北京人艺舞台的青年演员。虽然成名于影视,但他无论到哪儿却总爱让人叫他“戏剧演员”。谈起参演舞台剧的心态,他也是认为其中个人的收益大过名利,毕竟谁都知道,演话剧的收入远远不及影视剧,但太过于商业化的影视产业,让演员变得没有创作冲动。但舞台对于他却永远都有吸引力。

  与此同时,记者也联系了时常回归舞台的袁泉,她的经纪人王蕾的说法也是如出一辙,“舞台是她太在乎的事。这是她的阵地”。王蕾表示。而冯远征也曾经说,拍电视剧就是一个耗电的过程,一段时间后我就会觉得自己要被掏空了,必须回到舞台上来充电。

  业内态度

  《喜剧的忧伤》的导演徐昂认为,如今越来越多的实力派大牌明星参演话剧,和话剧市场的重新振作有直接的关系。这就令一批优秀的演员都有重新在舞台上获得和观众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愿望。“他们太多年就只是面对机器了,已经失去了衡量表演的标尺。所以如果能找到相对优秀的话剧文本,再乘上他们的实力系数,会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人艺宣传策划处处长孙丹告诉记者,《喜剧的忧伤》的火爆带来的启示,让她感觉到人艺将成为一个平台,即面向所有优秀人才的平台。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业内人士也表示,选择明星并不只是出于票房的考虑。孟京辉是国内较早将戏剧与商业结合,并做的很成功的导演之一。他称即便是明星也要适合角色,如果为宣传硬是凑明星的档期,包括像林奕华这样的戏剧界的大导演,恐怕都不能认可。徐昂也告诉记者,包括排《喜剧的忧伤》的时候,他也没有想到选用明星的效果,在他看来演员在导演心中的定位才是选角的原则。

  专业视角

  明星应是锦上添花

  “明星们都愿意来演戏,说明了他们对剧场表演艺术的尊重,而且他们认识到剧场表演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希望通过舞台表演提高表演素养。”北京剧协秘书长杨乾武做出了这样的分析。“明星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戏剧生态的问题,是一个戏剧演出现状的反应。”

  在他看来,虽然明星愿意加盟舞台剧是好事,可是如今在市场化刚刚开始的时候,真正的演出市场并没有培养出来。上周刚刚结束的莫斯科剧院访华演出,虽然观众也很多,但实际上,捧场的基本上还是戏剧界的专业人士。杨乾武认为如今虽然话剧市场较过去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但恰恰这个时候应该更好地引导观众欣赏这门艺术,而不要过分的迷恋明星。“不是排斥,也不是依赖,而是锦上添花。”他认为,尤其是国有院团,不应该过度依赖明星,追求明星效应,而是善用明星,因为从国有院团本身的软硬件来说,他们应该树立这种自信。

  国际同类项 

  大明星反哺剧场

  其实明星大腕回归舞台的现象,国内与国外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采访中徐昂、田沁鑫、杨乾武向记者介绍了国外的相关情况。据他们介绍,在国外,明星演话剧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比如著名的演员阿尔·帕西诺,还有《指环王》里扮演巫师甘道夫的伊恩·麦克莱恩,《哈利·波特》的男主演丹尼尔·拉德克利夫等等,本身就是经常出没剧团的演员。年底即将进京的英国老维克剧院带来的《理查三世》,也是著名导演萨姆·门德斯与著名影星凯文·斯派西的联袂合作。"不过国外大腕演话剧与国内演员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没觉得演影视和演话剧这两件事之间有那么大的区别,只是钱数不一样。"徐昂介绍说。他表示,国外演员包括导演很多穿梭于舞台和影视之间的原因,不仅是为了在舞台上得到最直接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中找到优秀的文本,比如伍迪·艾伦,通过舞台小范围的演出,一旦获得成功,就可以放大到大银幕上去。

  采访中杨乾武也举了美国的例子。他告诉记者,美国至今在纽约中心公园还保留"公众剧院",在那里每年夏天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活动都会有好莱坞演员回来演戏。代表人物包括梅丽尔·斯特里普、达斯汀·霍夫曼,而且明星都无偿参加,演出也是对观众免费开放。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朱童曼)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