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或许是地狱。
三个灵魂今天聚在了这里……
他们谈,谈1941年的战争,哥本哈根9月的那个雨夜,挪威滑雪场的比赛,纳粹德国的核反应堆,同盟国正在研制的原子弹;他们谈量子、粒子、铀裂变和测不准原理,还谈贝多芬、巴赫的钢琴曲;他们谈战争时期个人为自己祖国竭尽全力的权利,炸弹扔下后城市里狼籍扭曲的尸体……
他们谈这谈那,最想说清的却是两个影响了世界物理学进程的诺贝尔获奖者沃纳•海森堡和尼尔斯•波尔在1941年的哥本哈根会见——谜一样的会见。
他们不断地叙述着会见的“真实”,结果却依旧不定……
导演介绍:
王晓鹰 国家一级导演,戏剧(导演)学博士,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主要作品有:《魔方》、《保尔•柯察金》、《死亡与少女》、《安娜·克里斯蒂》《萨勒姆的女巫》、《哥本哈根》、《霸王歌行》、《深度灼伤》、《简爱》、《赵氏孤儿》(越剧)、《水漫金山》等。曾为纽约外外百老汇和香港、澳门的话剧团体导演过《庄周戏妻》、《春秋魂》。近有新书《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出版。
导演阐述:
我们曾经想过关于科学和人类的关系,关于和平和战争的关系,乃至于整个人制造出来的东西和人做的事情和人未来命运之间的联系。这个戏传递出科学家深刻的痛苦,传递的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传递出来那样一种位置上俯瞰自己的工作跟整个人类命运联系的时候,他产生的痛苦应该会辐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会辐射很长时间,我们自己的创造跟我们自己的生存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矛盾。这里面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带有科学文明,带有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
编剧介绍:
迈克•弗雷恩 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剧作包括《云》、《蠢驴的岁月》、《捐助人》(1984 年) 和《哥本哈根》(1998年) 。其中, 《哥本哈根》由皇家国立剧院在伦敦首演,并连获普利策、托尼两项大奖,在欧美引起广泛轰动。并成为了2002年百老汇最佳戏剧奖的获奖剧作家。已有近一百个国家上演过该剧。评论界称这股势头为"哥本哈根现象"。
演出评论:
这是一部曾在2000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和托尼奖的话剧作品。
这是一部无法超越的悬疑推理经典作品,达到了艺术与科学、感性与理性的完美融合。
这部现实主义力作由著名导演、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戏剧导演博士王晓鹰执导,搬演迈克•弗雷恩写作的剧本。该剧曾多次走进校园,被广大学生观众所喜爱和热捧。
主创团队:
导演:王晓鹰
编剧:迈克·弗雷恩(英)
翻译:胡开奇
出 品 人:周志强
监 制:严凤琦
文学策划:罗大军
制 作 人:戈大
舞美设计:严 龙
灯光设计:卢卫东
视频导演:吴晓东
服装设计:徐兰东
化装设计:任 薇
道具设计:王 璞
音响设计:严贵和
演员角色表
海森堡·········梁国庆
波 尔···········何瑜
玛格瑞特·······杨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