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正是农历中的雨水节气。一代越剧艺术家袁雪芬,就在这样一个春之将始的日子里,离开了我们。
出生于浙江嵊县的袁雪芬,是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表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等诸多越剧经典剧目。她的唱腔风格质朴评议,深沉含蓄,擅长表达人物情感,唱腔极为细腻传神,人称“袁派”。
早在1942年,年仅20岁的袁雪芬就联合了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等十位越剧名伶,以“越剧十姐妹”的名义发起改革,而之后的越剧《祥林嫂》,则通过对鲁迅名篇《祝福》的改编,树立起了新越剧的里程碑。拍摄于1953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第一步大型彩色戏曲电影,不仅在国内备受赞誉,在日内瓦放映时,更是被称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古典美。作为越剧的改革者,袁雪芬吸取京剧和昆曲之所长,甚至大胆的借鉴电影和话剧的表现手法,极大丰富了传统越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越剧变革之余,袁雪芬还潜心钻研越剧唱腔,开创了“尺调腔”,使越剧的唱腔曲调和板式结构都有了突破和发展。她创立的越剧艺术流派“袁派”,以委婉缠绵、韵味醇厚而深入人心,成为越剧中广为传承的一个流派唱腔。
之前采访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的时候,提起《寒情》、《春琴传》、《藏书之家》等剧目的创新,茅威涛说,发起第一次越剧改革的袁雪芬老师曾和她讲,“小茅,第二次越剧改革就要指望你们了”。白发苍苍,耄耋之年,袁雪芬心中牵挂的依然是越剧的变革和创新,在传承中寻找生机,在探求中思考越剧的未来,她希望看的,是越剧的枝叶日益繁茂。
半个多世纪前,袁雪芬进行越剧变革,创造了一个剧种的辉煌,而如今传统戏曲的衰败和清冷,则让人在缅怀那个时代的同时,心生了更多感慨和叹息。当关注度低、戏迷群小、演员青黄不接等问题困扰着越剧艺术的生存,当古典传统的审美面对着当下的现代甚至后现代文化,越剧的生存境况在内忧外患中显得格外艰难。面对这些挑战,需要怎样的革新,才能给越剧寻找到生机和出路?老一代的变革者已经故去,但越剧变革的大幕并没有落下。袁雪芬所坚持的传承和变革,依然会随着越剧流传下去,直到新一个辉煌时期的到来。
死者长已矣,按照老人生前的要求,她的骨灰将撒入黄浦江中,随着东逝之水,归于茫茫大海。浪花淘尽,艺术长存,愿袁雪芬老师安息。
白朔(越剧戏迷)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