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戏曲

越剧大师袁雪芬:一声长腔改变一个剧种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09年12月03日16:11
祥林嫂剧照。
祥林嫂剧照。

  做人

  出生在浙江绍兴地区嵊县(今嵊州市)农村的袁雪芬没有读过太多书,但身为乡村私塾教书先生的父亲从小就教导她:“女孩与男子一样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自食其力,你将来一不靠爹,二不靠娘,三不靠丈夫,要做到人穷志不穷……”

  父亲的这种教导,让幼小的袁雪芬产生了朦胧的自立意识。11岁那年,不顾父亲的反对,袁雪芬离家出走学越剧去了。

  生为女儿何不幸

  11岁离家学唱戏遇地主纠缠

  谈到之所以出走学戏,袁雪芬说是由于家里清贫,单靠父亲教书难以为生,同时感到最痛苦的是身为女儿的不幸,“眼看着妈妈痛苦无奈地背着爸爸把刚出生的妹妹送去育婴堂,隔年又把出生只有40多天的妹妹送给本村刘家做了接奶媳,生活的现实迫使我下决心,宁愿苦了自己一人,也不让妹妹们遭灾,爸妈受苦。”

  开始学戏的袁雪芬没少吃苦,除了藤条和竹片,还得提防一些恶势力。“我是11岁进四季春科班的,在学戏和流动演出于绍兴、诸暨、杭州、宁波和上海等地的八年科班生活中,我痛感戏班是个旧社会的缩影,生活在最底层,弱肉强食到处可见。”

  1935年夏天,袁雪芬刚满13岁。那天晚上,袁雪芬住在外婆家。突然,一个叫裘芹冠的地主和几个狗腿子闯进了外婆家,声称袁雪芬的爷爷种了裘家的田没有缴租,连推带拉地把袁雪芬带到裘家一幢叫“稀庐”的房子内。

  大地主裘孝楼放下鸦片枪来同袁雪芬纠缠,说只要袁雪芬跟了他,以后会分她钱和房子。“我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牙齿打颤,不断重复着一句话:‘让我回去,我爸爸讲过,我们不做小老婆!’我拼命叫喊,那个裘芹冠从暗处钻出来恶狠狠地骂我:‘好不识抬举!像孝楼这样的财神菩萨,别人想靠还靠不上,我看你命中注定将来一辈子当个戏子!’我不理他,冲出‘稀庐’逃回了外婆家。”

  经过这场风波,袁雪芬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活泼好嬉戏变成缄默不言、独善其身,她开始懂得要处处保护自己,懂得要保持自己的清白是何等不容易!

  粗缯大布裹生涯

  拒赴宋美龄杜月笙家堂会

  1936年9月,袁雪芬第一次跟随四季春科班到上海演出。在当时的越剧圈子里,演员认“过房爷”、“过房娘”比较流行,袁雪芬却甚为厌恶这些应酬,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穿青布衣,吃素食,把自己打扮成中年妇女模样,拒绝各种应酬。

  有一年,宋美龄到上海,想看袁雪芬的戏,有人来叫袁雪芬去宋美龄府上演出。袁雪芬说:“我从来不唱堂会。任何人要看我的戏,请到剧场来。”

  1947年底,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十姐妹”演出《山河恋》,却被当局勒令停演。

  当时的上海大亨杜月笙过生日正在唱堂会。有人向袁雪芬建议:“你到杜月笙那唱一次堂会,然后请杜月笙向当局说一下,事情不就解决了?”袁雪芬连想都没想就说:“我不去”。

  满纸伤心语 一把辛酸泪

  “一个小演员”致信文汇报

  多年后,在1947年5月5日的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封给编辑的信——《越剧女演员,满纸伤心语》。

  信中这样写道:学戏时,受班长师傅的支配,随他们高兴,有时一两年学不到一个戏,打骂倒是有你的份。后场、拉琴、敲鼓、值台、大衣,也会用不同手段欺侮你。长得好看一点的,他们就对你很照顾,目的是把你当玩物。即便唱红了,妒忌、破坏,都会来摧残你。戏子,不但要请客,还要拜客。可怜我们这些唱戏的人,要奉养父母弟妹,还要置办戏服,哪有钱送礼?信的最后写道:“我们这小圈子里,尽多一些卑鄙无耻的人,我们敢怒不敢言。请编辑先生把这一段披露出来,我们许多姐妹会感谢你的。”最后署名:“一个小演员”。

  这个“小演员”,就是袁雪芬。

  在以越剧姐妹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而编写的电影《舞台姐妹》中,有句台词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袁雪芬说,这就是从父亲给她的话里提炼出来的。

  袁雪芬一生受父亲的影响很大。父亲尽管很反对女儿当演员,“但是当时浙江的女孩子,不是去当童养媳,就是去工厂打工,唱戏是一条不坏的出路”。父亲总是对她说,不要她成名,只望她成人,“人自轻而后人必轻之”。

  唱戏

  1942年,经历逃离上海、父亲去世后,袁雪芬重返上海,但重返上海之后要怎样演出?她想了很多。

  20岁自掏腰包 改革越剧

  “我首先考虑的是八年科班演出生活给我留下了什么?除了毫无意义的无聊演出,只有憎恨和对落后黑暗科班的厌恶,还有什么呢?因此,我决定离开科班另起炉灶,我有了改变剧种和个人命运的打算。”

  “我想越剧是粗俗低级的,若不改革必然会被淘汰,但如何改呢?我观摩了昆曲、京剧等其他戏曲,也一连看了几台话剧,感觉话剧与看戏曲大不一样,在精神上可以得到共鸣,尤其看到《文天祥》中文天祥就义时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台下一片掌声。台上与台下如此的共鸣是我从未有过的感受!我想,只有用话剧编、导、美、演一整套来改造越剧了。”

  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袁雪芬的这种想法也必须要取得邀请方的同意才能展开,不少剧场老板愿意开出高薪来请袁雪芬,但是对于改革却顾虑重重。

  最后在中间人的斡旋下,袁雪芬提出,将自己应得的十分之九的薪水拿出来聘请编剧、导演和舞美等人员来参加越剧改革,同时,剧场老板也同意了袁雪芬的约法三章:1.不拜客,不唱堂会,2.不许闲杂人员进出后台,包括老板在内,3.不许干涉上演剧目,并要求剧场去掉诸如茶馆泡茶、抛毛巾等陋习,为演出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

  在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在上海大来剧场重新登台,开始了对越剧的改革。这年,她20岁。

  即兴创作创出越剧主调

  1943年11月,由南薇编导的《香妃》演出,它为越剧改革打开了新的基础,编、导、演、音、美的综合艺术体制初步形成,并以此取代了戏曲中以主要演员为中心的观念。在演到一场哭戏的时候,袁雪芬没有根据原来的唱腔和戏词演,而是从胸中发出一声高叫,哭出了一个长腔,在琴师周宝财师傅的配合下,台下的观众被感染得泣不成声。袁雪芬和周宝财即兴式创造的这个唱腔后来被定“尺调腔”,在逐步完善后,成为越剧的主调。

  音乐家刘如曾这样评论道:“昆曲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说法,在越剧也有‘一个调发展一个剧种’的事实。”

  成功塑造祝英台、祥林嫂

  袁雪芬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祝英台、香妃、崔莺莺、白素贞和祥林嫂等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1953年,由她与范瑞娟主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搬上银幕,成为我国第一部国产的彩色戏曲电影,一经放映,风靡全国。1954年,周总理将这部影片带到日内瓦放映,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后来越剧《祥林嫂》也被搬上银幕。

  1978年底,袁雪芬重新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85年,退居二线后担任名誉院长。目前她已是87岁的高龄,但越剧仍在她心里占据重要位置。

  

  鲁迅作品首次搬上戏曲舞台

  1946年,由《祝福》改编、袁雪芬主演的越剧《祥林嫂》上演,这是鲁迅的作品第一次搬上戏曲舞台,轰动一时,而这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认为袁雪芬是地下党员、赤色分子。

  在这一年的8月27日,就发生了轰动上海的“粪包事件”。“那天我乘着黄包车从家里出来,去苏联电台做播音,粪包从头上兜下来后,我马上叫‘抓人’。旁边有警察在场,但他无动于衷,证明是买通了的。”

  这年底,袁雪芬的雪声剧团暂告解散,袁雪芬也暂停演出。她开始想,下一步该如何走?

  “我想,作为主要演员,首先要提高自己并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应该让全剧种的成员参加到改革行列中来。另外必须有自己的剧场,并有附设学校培养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些设想,袁雪芬游说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等越剧名伶共同为造剧场进行集资活动,得到了大家赞同。1947年7月29日,这十位越剧名伶签订了联合义演的“合约”,她们后来被称为“越剧十姐妹”。

  但集资活动却一波三折,先是被禁演,后来演出收入被冻结,最后的收入只够办个越剧学习班。“越剧十姐妹”建剧场、开学习班的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文革”中,1966年4月中旬,在幼子平平出世仅18天后,因为《舞台姐妹》被批判,袁雪芬突然被抓走,这一去,就是七个年头。七年中,袁雪芬前后被批斗了500多次。早已被折磨得没有了眼泪。她总是想,我不能死,我死了,就再也讲不清楚了。七年后,已经7岁的平平第一次见到妈妈,连哭带叫的扑到了她的怀里说:“妈妈,我要死了!你是大反革命,我是小反革命,活着没有意思……”那一刻,袁雪芬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哗哗地往下流。(周裕妩)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