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时期的袁雪芬 |
《珊瑚引》中的袁雪芬 |
袁雪芬在越剧《西厢记》里饰演崔莺莺的剧照 |
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袁雪芬(左)饰祝英台,范瑞娟饰梁山伯 |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袁雪芬2月19日下午2时在上海家中病逝,享年89岁。很多戏迷和业界人士对大师的离去表示沉痛哀悼,表示她的离去是越剧艺术的一大损失,在网络留言中,最多的一句话是“袁雪芬走了,也带走了越剧的一个时代”。从上世纪40年代的越剧改革到以“尺调”一鸣惊人,从首次将鲁迅名著《祝福》改编成越剧《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到成功主演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袁雪芬的一生塑造了数以百计的舞台人物,为越剧艺术抒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她被誉为“越剧的祖师婆”、“新越剧的创始者和践行者”。
文/本报记者 刘艳
骨灰撒进黄浦江
袁雪芬一生经历了许多病痛关口,骨髓瘤、肺结核、心脏病、胃出血等,2009年年底,她因病再次被送进医院抢救,此后一直靠输液维持生命。据家人介绍,袁雪芬离世前两天已经反映出一些异常症状,如经常头倒在一侧睡觉,但她不愿意去医院,觉得还是在家里自在。19日下午,袁雪芬开始呼吸困难,救护车虽然及时赶到,但最终未能抢救回老人的生命。一代越剧大师,就此离开了人世。
经历了几次生死线上的抢救后,袁雪芬对自己的过世早有准备。去年8月起她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她自知来日无多,坚持不再进医院。有时,学生方亚芬、华怡青去看望老师,看到老师身体虚弱,难免面露伤心之色,倒是袁雪芬劝慰她们:“生死是自然规律,你们不要难过,医生说我30岁就要死了,这不,我还赚了50多年!”
据了解,袁雪芬去世后,许多亲友第一时间赶来吊唁。爱徒方亚芬亲自为恩师擦身换衣服。衣服是袁老生前为自己准备好的一套素白的衣裤,她留下遗言,希望自己走时能穿上平时最喜欢的一件白衬衫。袁雪芬交代家人,走后把自己的骨灰撒进黄浦江,希望“清清白白地来,清清白白地走”。
袁雪芬的儿子说:“妈妈走的时候交代过,简简单单就好,不要铺张不要搞大。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她希望家人和身边的人,能帮她延续这一生的信仰。”
红线女哀叹“太突然”
虽然缠绵病榻多年,袁雪芬的走并不让人意外,但她的离去还是让很多人痛惜。
粤剧大师红线女与袁雪芬是非常好的朋友,得知此消息后,她第一时间发电报至上海袁雪芬的家人表示沉痛哀悼。她感言:“痛惜雪芬大姐离开我们了,我们深切悼念她!让我们继续努力,将中国戏曲推到更高的高度。让我们将痛楚的心情化为力量,让我们更加努力!”红线女说:“去年下半年我们去上海出差时还去袁雪芬的家中看望她,她当时很精神,说话都没问题,怎么这么突然?”
前晚,“越剧王子”赵志刚的电话一直忙音,一直到晚上11时35分,他的声音有点疲惫, “袁老师和尹桂芳都是我的恩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没有她,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袁老师30多岁得过肺结核,差点就没命了,所以她一直认为自己活着就是赚到了”,赵志刚说,袁雪芬一直很乐观,对人也很好。
同样是改革派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一直认为,自己精神上还是师从袁雪芬的,“袁老师一直支持越剧改革,我的越剧《孔乙己》,她一直很支持。”茅威涛一直记得袁雪芬的话,越剧表演依托于昆曲和话剧两个奶妈,随之形成自己的独特形态。
许多网友也纷纷在网络发表留言寄托哀思,一位越剧爱好者发帖说:“我愿用‘越剧人’来形容她,她是最无愧这个称谓的。”上海戏迷“秋叶”说:“袁老迎领越剧走向戏曲第二大剧种,一生只为越剧有,向大师致敬,沉痛哀悼!”
“袁派”开山祖师
袁雪芬1922年出生于“越剧之乡”浙江嵊县,1933年(11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开始越剧生涯,14岁开始在杭州演出,一生为越剧艺术和中国的戏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历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名誉院长,上海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
1942年起袁雪芬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细腻、朴实深沉、韵味醇厚、节奏明快,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被称为“袁派”。参与整理并主演了传统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编演了历史剧和现代剧《木兰从军》、《红粉金戈》等。
1946年,袁雪芬演出了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祥林嫂》。
1954年,袁雪芬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日内瓦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
1955年,缅甸总理授予袁雪芬金质奖章。
1956年,袁雪芬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
1989年,袁雪芬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2008年,袁雪芬当选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袁雪芬获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
一生只为越剧有
20岁发起越剧改革
袁雪芬从11岁开始学戏,在越剧至今105年的历史中,袁雪芬经历并见证了78年的发展历程。在向昆曲、也向话剧学习的过程中,袁雪芬逐渐感到越剧原有的音乐唱腔太贫乏,无法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必须创造出更多的本剧种曲调。
1942年,20岁的袁雪芬有了改革越剧的大胆想法,她联合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等10位越剧名伶(“越剧十姐妹”)集资发起越剧改革。在采访中,她曾这样表示:“我想越剧是粗俗低级的,若不改革必然会被淘汰,但如何改呢?我观摩了昆曲、京剧等其他戏曲,也一连看了几台话剧……我想,只有用话剧编、导、美、演一整套来改造越剧了。”
1946年,由《祝福》改编、袁雪芬主演的越剧《祥林嫂》上演,这是鲁迅作品第一次搬上戏曲舞台,该剧亦被誉为“新越剧的里程碑”。
“尺调腔”成越剧主调之一
1943年11月,由南薇编导的《香妃》演出中,在演到一场哭戏的时候,袁雪芬没有根据原来的唱腔和戏词演,而是从胸中发出一声高叫,哭出了一个长腔,在琴师周宝财的配合下,台下的观众被感染得泣不成声。袁雪芬和周宝财即兴式创造的这个唱腔后来被定为“尺调腔”,逐步完善后,成为越剧的主调之一,也由此形成了“袁派”艺术的鲜明特色。音乐家刘如曾这样评论道:“昆曲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说法,在越剧也有‘一个调发展一个剧种’的事实。”
戏曲电影《梁祝》成经典
经过数十载的艺术生涯中,袁雪芬形成了独创的“袁派”艺术,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祝英台、香妃、崔莺莺、白素贞和祥林嫂等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
1953年,袁雪芬与范瑞娟合作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一经放映,风靡全国,创下建国后上座率纪录,该片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中的永恒经典。1954年,周总理将这部影片带到日内瓦放映,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