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末,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年轻演员们,将带着一出名为《死水微澜》的青春京剧,踏上燕赵大地。作为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承办的2010年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剧目之一。青春京剧版《死水微澜》将于12月27日、28日,献演于北京大兴剧场。
从川剧到京剧:川味不改,京味尤浓
京剧《死水微澜》的故事,来源于著名作家李劼人的小说《死水微澜》,通过讲述晚清末年四川天回镇上少女邓幺姑追求爱情的曲折经历,反映出当时国家的深忧内患影响着人们命运变化的悲欢故事。1995年,川剧名家田蔓莎自掏腰包,以当时罕见的高价买下了由著名剧作家徐棻编剧的川剧《死水微澜》首演版权,成为中国戏剧界个人购买剧本首演权的开先河者,这一“胆大包天”的行为不仅使该剧获得了“文华大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而且还为田蔓莎成功摘得了“二度梅”,最终为中国剧坛催生了一部川剧改革里程碑式的作品。
作为四川乡土文学的代表作,无论是李劼人的小说,还是徐棻的改编,都洋溢着浓郁的巴蜀风味。性格泼辣的邓幺姑,豪气霸气的袍哥,以及土老肥等都带着年代与地域烙印的身份,《死水微澜》仿佛是一幅在人们面前缓缓展开的四川人情风俗画卷。“川味浓郁”,是当年川剧《死水微澜》一炮走红的关键之一。然而,也正是因为同一个理由,使得川剧的主创者对于该剧的改编,一直心存疑虑。据编剧徐棻透露,田蔓莎成功演绎邓幺姑后不久,就吸引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和刘长瑜的注意。两人纷纷向徐棻表达希望将该剧移植为京剧的愿望,当时因徐棻很担心《死水微澜》的“川剧个性太强”,移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京剧版的“水土不服”,所以没敢答应。
而此次徐棻能将这个京剧版《死水微澜》剧本交到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这群青年演员的手中,一来是由于原川剧主演,同时也是此次京剧版导演田蔓莎对此戏的熟知理解和她多次与徐棻沟通的坚持。二来,也是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大胆培养拔尖人材、优秀青年演员的决心所感动。
事实上,正如徐棻等所担心的那样,由于川剧的故事实在太过深入人心,一开始,的确给青年演员的创作带来不少困扰。导演田蔓莎透露说,京剧排练之初,“两个剧种常常要‘打架’。”川、京两个剧种的唱腔风格不同,如要用传统京剧的唱腔来编曲,那原剧中的许多唱词都必须删减或重新编写,这样一来可能会影响剧本中原有的文学性,如想既保留原唱词的文学性和地域性特点,同时也要符合京剧的演唱风格和台词韵律。编剧和唱腔设计都面临了很大挑战。我们定下的创作原则是,在符合京剧传统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川剧版中的精华部分和一些可借鉴的音乐形式。 ”
为此,年过七旬的徐棻根据两位主演——石晓珺与蓝天的表演、演唱特点,为两人新写了不少唱段。并邀请京剧作曲家陈磊、齐欢为全剧的音乐唱腔作了新的创作和编写。
而对于川剧本中的大量四川土语、俚语,此次创作过程中也做了酌情删减,在语言风格上,适当靠拢京剧观众的欣赏习惯。不过,虽然将四川方言统一改成了京白,但依然留下了部分如“婆娘”、“袍哥”等方言称谓,让观众在欣赏京韵的同时,仍能体会到浓浓的蜀地风情。与此同时,京剧版《死水微澜》也充分发挥了剧种唱念做打、程式严谨的长处,设计了一些能体现演员特色的武戏开打场面,使整出戏色彩更为丰富、节奏也愈加多变。
此外,京剧《死水微澜》还邀请了著名灯光设计萧丽河出任该剧灯光设计,上戏舞美设计师沈力也对京剧版舞美进行了全新的设计。
从田蔓莎到石晓珺:一出“捧人”的好戏
13年前,一出川剧《死水微澜》震撼剧坛,被誉为“川剧改革里程碑”。而在剧中饰演女主角邓幺姑的田蔓莎也凭借该角色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并包揽文华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等各类奖项,实现了当时中国剧坛各表演类最高奖项的“大满贯”。
13年后的今天,又是一出京剧《死水微澜》,让走出校园方才2年的石晓珺又站在了“上海戏剧“白玉兰”表演艺术新人主角奖”的领奖台上。而她同时收获的,还有2010年上海优秀剧目奖的优秀新人奖。除石晓珺外,扮演顾天成的孙建弘也获得“白玉兰”表演艺术新人配角奖。
从当年田蔓莎凭借“邓幺姑”登上艺术人生的又一座高峰;到今天石晓珺依托“邓幺姑”开始戏曲舞台的灿烂征程。《死水微澜》,似乎就是一出“捧人”的好戏。
然而,塑造“邓幺姑”这样一位性格复杂的人物,对于年轻的石晓珺来说,难度也是不小。“邓幺姑”必须跨花旦、青衣、刀马旦等多个行当进行表演,作为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当家青衣的石晓珺以自己宗梅、尚两派,兼工青衣、刀马的功底,成功演绎了这个情感丰富的川西女子,形象刻画了这一人物的天真活沷和泼辣大胆。
“川剧”邓幺姑田蔓莎不仅对自己的“接班人”石晓珺十分满意,同时她对扮演罗德生的兰天和扮演顾天诚的孙建弘也非常赞赏,认为他们非常有悟性,而且唱、做都很有功力和表现力。当然,她对参演的所有学生演员都充满了赞赏和期待,她认为他们真的很优秀。言谈中流露出的,有导演对于演员的欣赏,更有老师对学生的鼓励。 “我觉得晓珺和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也完全可以走以塑造人物见长、以综合实力取胜的路。”
而在石晓珺和其他演员看来,老“幺姑”田蔓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严师:除了时不时地亲自示范指导各个角色外,还常常让学生之间相互充当老师来排戏训练。这样的排戏方法和氛围,吸引了不少没有加入这个剧组的学生,有的同学就是为了进入这个剧组,那怕是只安排群角和唱伴也都非常高兴和情愿。
从国际艺术节到优秀剧目展演:不止一次的“唯一”
从参加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到文化部将于2010年12月上旬至2011年元月中旬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青春京剧版《死水微澜》已经连续享受了两次“特殊待遇”。在以上两次全国重要的戏曲艺术活动中,由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演出的京剧《死水微澜》都是作为唯一一台由戏曲院校师生独立创排的剧目,与各地京剧院团的著名演员、艺术家同台竞技,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2010年全国京剧优秀剧目的活动,是全国京剧界艺术创作和艺术传承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京剧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的一次全面检阅。全国各地有36台大戏、7台折子戏专场共43台剧目参加展演。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选送的京剧《死水微澜》成功入选,充分体现了戏曲学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戏曲创新和制作能力。
此次京剧《死水微澜》除大胆启用石晓珺、兰天等优秀青年演员外,也同时为更多学生和年轻演员提供了机会。除男女主演之外,凡是参与演出的演员,每个人都要同时扮演2-3个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对于舞台经验相对缺乏的青年来说,这不啻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但可喜的是,通过几轮演出,绝大部分演员在表演、演唱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而“通过舞台演出锻炼演员、多出人才”,也正是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建团四年来一贯的宗旨。京剧《死水微澜》导演田蔓莎就曾经表示,改编《死水微澜》的目的,主要还是希望通过这样一部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比较突出的作品,给学生更多的借鉴学习和拓展训练。
戏曲学院院长、《死水微澜》总监制徐幸捷说:“艺术院校是培育未来艺术家的摇篮,如何更加紧密服务于京昆艺术发展和艺术院团人才需求一直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作为本次京剧展演中最年轻的一支演出团队,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立于2006年7月,它是为培养上海青年京昆拔尖人才着力打造的实践平台,也是艺术教育更加紧密服务于艺术发展和艺术院团人才需求的教学改革举措。为了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塑造人物能力,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经反复挑选,把川剧《死水微澜》移植、改编为京剧,让我们的学生在新剧目的创作中去感悟、去提升。
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这种尝试,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先生看完该戏后说:“剧目移植是繁荣戏曲创作的一条捷径。通过传承创新,不仅出了新戏、丰富了舞台,还培养和锻炼了新人。”
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认为京剧《死水微澜》的成功移植,是一次突破性的创造,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已经是京剧化了的“邓幺姑”。此次的成功移植,不仅拓宽了京剧艺术表现题材,而且还创新了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京剧发展路途中一次有价值的实验。
京剧《死水微澜》对川剧的成功的改编,也为京剧移植地方剧种,丰富剧目带来了一定思考。上海戏剧学院韩生院长在京剧《死水微澜》首演之时就曾说:“京剧《死水微澜》得成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一是京剧的表现力和适应性的强大,也可联想到如沪剧改编的现代京剧《沙家浜》等成功的案例。二是戏曲跨界的创作所带来的活力,戏曲的程式规范严谨,剧种之间以及行当之间泾渭分明,为戏曲带来精致,也同时带来制约。跨界是一种利于发展的有效突破。跨界不仅仅在于剧种之间,也有着更加宽广的艺术和文化的空间领域。”
青春不惧挑战,微澜暗蕴波涛。
相信,岁末登上北京舞台的这群年轻人,必将给您带来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