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曹禺百年专题特刊封面,该封面以过去话剧演出的海报为灵感而设计 |
本报讯 (记者天蓝)由本报策划创作,万方、田本相担任顾问的曹禺纪念特刊——《苦闷的灵魂》继10月3日见报后,连日来受到各方好评。以剧本的形式书写戏剧大师曹禺的一生,被邹静之、谢玺璋、童道明等戏剧界人士认为非常有创意,而濮存昕则认为该剧本写出了曹禺的人性。其中评论家谢玺璋更认为在网络、电视与传统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此专题是平媒证明其价值的优秀范例之一。
形式
以剧本形式梳理曹禺一生
《苦闷的灵魂》是本报为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特别策划的一期专题特刊,与以往以新闻通讯模式完成报道写作不同,该专题通过对相关人士的采访以及相关书籍的借鉴整理,首次通过剧本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一位戏剧大师的传奇人生,力图还原人物真实面目。
自该专题见报后,业内各方人士均对此专题表示了好评。其中此次的顾问,曹禺之女万方对这种新颖的报道形式表示了肯定,尤其是每一幕以《雷雨》《日出》《北京人》和《原野》这四部曹禺最有名的剧作为标题,让万方大为赞赏。她告诉记者,在报纸上用剧本的形式来纪念曹禺,她还是头一次看到。“我觉得为什么过了一百年,人们还在纪念我的父亲,就是因为他写的这些戏能永远在舞台上、在剧院里,在观众心中,这是他的价值,你们抓住了这个要点来创作剧本非常好,恰恰是它的意义所在”。
反馈
发挥了平面媒体的优势
虽然作为剧本,《苦闷的灵魂》会有一些欠缺之处,比如矛盾冲突少,但学者李辉却表示如果将剧本的呈现再精心打磨,完全可以搬上舞台。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剧评家谢玺璋等人还特别收藏了这期的报纸。宋宝珍认为,在今年的纪念活动中,本报的专题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让人们在纪念曹禺百年的时候,把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作品联系起来看,非常全面。而谢玺璋认为以剧本形式纪念曹禺这个创意发挥了平面媒体的优势,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平面媒体有自己能做的事,而且体现出了自己的水平,这点你们确实下了不少工夫”。
■ 专家点评
《苦闷的灵魂》有两处亮点让我印象最深,一处是第二幕将《雷雨》中最浪漫的憧憬式的独白写到了曹禺的情感独白中,第二处是将1937年大公报对《日出》的评价搬上了舞台。这两处专家想不到,专业编剧也写不出,但是你们能写出来,非常好,如果能再有篇幅将巴金与曹禺的故事以及当年的书信来往做描述,就更加完善了
——童道明(戏剧评论家)
《新京报》曹禺专题很特别,角度和信息量都好;很多年以来,曹禺被以各高校现代文学专业为代表的人们长期庸俗解释,是时候还曹禺剧作的本来面目了。
——牟森(独立戏剧制作人)
这是我看到的献给曹禺大师最好的礼物,不仅仅是它有崭新的文体和良苦的用心,关键是有后辈人的贴心交谈,这是大礼物。
——邹静之(编剧)
剧本《苦闷的灵魂》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可以触摸有温度的曹禺。写出了曹禺的人性。
——濮存昕(北京人艺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