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八卦频道 > 港台八卦

张爱玲诞辰90周年暨逝世15周年 冷眼看“张热”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2010年10月01日09:58

  诚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张爱玲还活着。二十世纪的作家里面,风头如张爱玲的不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张爱玲热”就隐然成型。到了新世纪,这个势头未曾稍减,反而是越来越猛。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书中推许张爱玲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2006年,林奕华与孟京辉合作推出话剧《半生缘》,田沁鑫推出了《红玫瑰与白玫瑰》,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舞台剧,于是成为热潮。2007年,李安的电影《色·戒》上映,把“张爱玲热”推向一个新高潮。去年,小说《小团圆》甫一出版就卖掉百万册。今年9月,适逢张爱玲九十周年冥诞,她的《雷峰塔》和《易经》借机面世。10月中旬,北京将上演话剧《张爱玲》,讲述张爱玲跟胡兰成和电影导演桑弧的两段情……

  一个作家被时代选中,竟至于成为一种热门或者现象,当然是由时代的特性与作家的属性共同造成的。就时代而言,我们处在一个商业社会,浪漫主义的大时代已远,古典主义的旧时代也已远,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是现实主义气息浓厚的俗世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金钱欲望的膨胀乃至金钱崇拜,是斤斤计较等等。而张爱玲一早接触的,或者她深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小时代,以及小时代中的芸芸众生;上海世俗的昨天,是很多城市的今天;张爱玲笔下的俗情俗事,亦被今天的读者一一领教。也就是说,张爱玲不是一个过时的作家,而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作家,她跟读者不隔,这是其一。

  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无所依傍的个人性,每一个人都要自己为自己负责,承担自己的全部遭际和感受。你不能动辄就把自己的某些不幸归咎于时代的特质,也不能把自己的落魄潦倒跟某种传统挂钩,进一步,也没有什么信仰体系或者宏大话语可以理所当然地消解你心中的所有块垒。张爱玲呈现的多是这样的无所依傍的个人性,她一早就深入到人性深处和人心深处,不动声色地刻画,毫不留情地懂得,爱莫能助地慈悲。也就是说,张爱玲是一个内省意识强烈的作家,她向读者示范如何自处,尤其是如何处置自己的情感,她因此尤其热衷描写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这是其二。

  张爱玲反向的美学风格,也满足了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她在繁盛中看见苍凉,在浪漫中洞悉反高潮,在热烈中保持冷酷,在变化中反戏剧,这样一种遗世独立的风骨使她跟无论是大现代抑或是小时代都保持了距离,凸显了自我的强大与清醒。这是其三。除此之外,她的贵族的出生,她的市民的身份,她的小资的趣味,乃至她的爱情故事,她的民国属性和上海属性也就是她的城市性等等,也都使她成为一块可以不断挖掘的文化富矿。

(责任编辑:宋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